美文网首页转身遇到更好的自己教育生活家
“好学生”和“坏学生”,其实就差这一点

“好学生”和“坏学生”,其实就差这一点

作者: 八段锦 | 来源:发表于2017-04-17 19:42 被阅读2062次

    一双近视眼,一颗八卦心,我是八段锦。

    兰斯·金是位国际教育专家。他很想搞清楚一件事,“好学生”和“坏学生”到底有什么不同?于是他做了一项调查。(用好和坏来界定学生是很不科学的,只是为了描述上的方便,您可以简单理解为成就表现上暂时的好坏。)

    兰斯跟踪观察了100位学生,然后把那些能力表现总是排在前面的“好学生”和后面的“坏学生”挑选出来。他问了这些孩子很多问题,想要发现两者有什么真正的差别,但并没找到。

    只有一个问题,“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反应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就是:你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具体来说可能是一次考试失利,或者在某项运动中不达标等等。兰斯发现,面对失败,“坏学生”通常会:

    ·拒绝承认失败,假装自己没错

    ·夸大失败,尽量避免任何可能导致失败的行为和活动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自从小学三年级在体育课上做后滚翻不小心挫到脖子以后,我就再也不做后滚翻了~

    ·把失败归咎于他人、环境或者天生的能力不行

    ·不从失败中获取经验

    ·满足于表现不佳的状态

    而好学生会:

    ·接受失败,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某领域的

    ·深刻认识失败,找到其中自己的责任

    ·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并在以后予以关注

    ·作出改变

    并不是失败多了就会成功,对待失败的态度才是关键,“好学生”会在失败中成长,而“坏学生”却在失败中消沉。

    怎么培养指向成长的失败态度呢?

    兰斯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是人见人爱的“好学生”;但另外两个孩子,分别在16岁和17岁的时候提出要退学,坚决不考大学了。

    这个场景很熟悉啊。我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想上学了,然后焦急地四处求助,问怎样才能让孩子去上学?

    即便有的孩子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低落、封闭等不适应的状况,家长不得不让他暂时回家休养,但父母关注的也不是孩子想怎么样。

    还没歇几天家长就开始担心功课,想方设法劝服孩子去上学。不到万不得已,退学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没想到教育专家兰斯自己的孩子也要退学,他会怎么办?

    兰斯很认真地问那两个孩子,你们确定能接受不上大学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吗,比如找不到好工作、没钱、生活艰难?在得到肯定答复以后,兰斯很痛快地同意了孩子退学的要求,熊孩子们就高高兴兴体验社会去了~

    讲座过后,我特意去问兰斯,您真的能接受他们退学吗?言外之意,什么事都没有就要退学,您不抓狂?

    兰斯是这么回答的:我必须这么做。当然,前提是他们已经到了可以决定这件事的年龄。

    这终归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不能自我负责,怎么可能培养出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

    作为父母,你能做到兰斯这样吗?

    如果你是这样的:

    喜欢为孩子包办一切,规划“正确的”道路;

    遇到问题你总喜欢帮他在外界找原因,不让他学会自我负责;

    苛求完美,孩子任何一个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你都会指责;

    在意分数,每一次不理想你都会大惊小怪;

    ……

    那么,你就需要特别小心了,你很可能正在剥夺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

    事实上,兰斯的两个孩子四处游历了几年以后,亲自体验了人生百态,最终还是选择了重返校园。

    不管多么心疼,父母都不得不允许孩子走弯路。如果真想帮忙,父母可以做什么呢?

    柴森在他的文章《当你挺不住的时候想想这个“笨蛋”,你就会坚持下去!》里,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柴森想当老师,最好是可以平时不用上班,周末两天教教课就可以赚得和平常人一样多的那种。于是,他报名参加了中国最大的培训机构举办的《xx新教师选拔大赛》。

    第一次正式面试,他太紧张了,提前一小时就到了现场,在厕所先蹲了一个小时,练习。

    他讲得口沫横飞,但主考官老师说,这位同学,你下次,还是不要再来了……

    为什么?!柴森不想放弃,因为他是个有梦想的人~

    这样过了一个月,他看到央视的一个节目《我们》在论坛上招观众,因为想亲眼看看那期的嘉宾李开复,柴森决定报名参加。

    在录制现场,导演请在场观众表演个小节目先活跃一下气氛。有个老师站起来朗诵了一首诗,柴森一看,这不正是那个机构的老师吗?

    柴森默默地记下了老师的名字,下了现场以后跟节目组要了电话,和他联系上了。

    巧得很,周老师正好负责接下来的春季招聘。他对柴森说,你来吧,只要差不多就可以录取。

    天时地利人和,看来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柴森准备了一个星期,去面试了。结果,又被淘汰了。

    都是自己人,就不说瞎话了。周老师不客气地对柴森说,“你不太适合当老师。因为你的性格太内向,放不开;而我们这,都是一二百人的大课,老师必须得有控场能力。”

    性格不合适?!这下悲催了。可柴森不管那套:不就是讲课吗,我回去好好准备几个题就行了。

    周老师无奈地看着他,行……吧,你爱来就来,反正还是我面试~

    又面试了四次,都被淘汰了。

    柴森这回真忍不住了。他趁着天黑,走到一个没人的电话亭,放声大哭。

    可怜的孩子。后来连周老师也动了恻隐之心,给他打电话,说我这一关你就算过了,你要是还愿意来,我直接找领导给你面试。

    可是性格不行,好像很难解决?

    柴森想了一个办法,他通过父亲来到县城一个暑假培训班讲课,不要钱,只当练习。

    秋季招聘到了,带着实战经验,柴森又去了。主管刚开始五分钟还是在听他讲课的,可是后来十分钟,已经完全不看他,开始整理自己的资料了。

    柴森又被淘汰了……第6次。

    周老师安慰他说,虽然你离我们机构的要求还差那么一点点,但起码你已经像个乡村小教师了嘛。

    柴森很难过。

    难过完了,他冷静下来分析,目前自己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力不够,表现力怎么提高呢?

    柴森亲自报了那个培训机构的串讲班,他就想好好研究一下,别人都是怎么讲课的。班级里都是中学生,大家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他,不过他不在乎。

    他无意中发现博客上那个机构对内部新老师的要求:讲课前必须写全文稿,然后练上25遍才能登台讲课。好嘞,就照这个练。

    柴森准备好要讲的课,在打水的时候讲,上厕所的时候讲,吃饭的时候讲,总之就是一直不停不停地讲,直到自然地像呼吸一样。

    然后,他先去其它机构面试,结果都成功了。

    柴森再次来到心仪的培训机构,这次他终于成功了!历经10个月,12次拒绝,柴森这个被宣布“不适合”的人,如愿当上一名老师。

    柴森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鼓励那些“笨学生”、“差学生”,你看看我这么笨都可以,你们只要坚持也能成功!

    但实际上,柴森一点都不笨。

    他用了两个很牛的元认知策略,正是因为这样的策略,他才能屡败屡战,不断进步。这两个策略其实也没有特别高深,只要你想,肯定也能做到。

    第一个策略:确定符合自己的目标。

    我在《有梦想很励志?二十几岁别老谈梦想》里写过,不能实现的叫梦想,能实现的才叫目标。

    一个好的目标有四个特点,可观察性、特殊性和具体性、可被拆分成小步骤、每个步骤五分钟可以实现。

    每一个特点都指向“可实现”。

    一个可实现的目标,首先要基于对自己清晰的认知,包括了解自己的兴趣、专长以及现实条件等等。这样的目标,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对柴森来说,他希望有一份平时相对自由的工作,而他又没什么过人的特长,因此做老师就是个比较实在的目标。

    有了这个具体、可实现、愿坚持的目标,柴森在失败后能迅速调整策略,重新回到原定的方向上。

    黑暗中行船需要灯塔,确立符合自己的目标是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个策略是如何达成目标的策略。

    从目标到实现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失败。柴森在每一次失败后,都会总结经验,然后发展一个新的策略。

    第一次失败后,他认识了机构的老师,对职位的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增加了面试的机会;

    第五次失败后,他去县城当代课老师,获得了第一手经验;

    第六次失败后,他去听别人讲课,并按机构的要求备课,去其它机构增长面试的经验,减少性格弱点带来的劣势;

    ……

    为什么每次失败之后,他的回应策略都会变得更有效了呢?

    因为,在对一件事不能充分了解时,策略也会非常有限,还可能是错的;但随着不断从失败中获取实战经验,不断调整,策略会越变越“聪明”。

    能轻易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作为普通人,没有足够的失败体验,很难发展出成功的策略,这才是失败的真正意义。

    父母想要孩子成长,就必须放手,让他在和每一个困难搏斗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目标和策略。而父母能做的,除了支持的态度,就是帮助他们发现从困难中修复所采取的策略。

    你可以支持他多尝试,鼓励他们变得勇敢和自信,前提是,你能接受他的失败,在他失败的时候,给他一个温暖而坚定的拥抱,而不是苛责;

    你可以在他迷茫的时候,教他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建立明确可行的目标,帮助他找到合适的学习策略;

    你还可以做他们的榜样,首先自己积极去面对困难。

    最重要的是,在他坚定的时候,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替他安排好一切。

    世上没有白走的弯路。二百多年前,歌德就曾说过一句话,到今天依然适用,“很多家长过分地努力和热心想让孩子生活得更容易,反而使他们的生活更痛苦”。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超越对失败的恐惧。

    作者|八段锦,心理科普作者+建筑师,已出版两部心理学专著。人生何处不心理,待我为你八一八。原创文章,转载必须授权;欢迎点赞、转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呱呱呱爱啊:确实是,失败太让人痛苦了,大多数时候只想逃避失败,追求所谓的僵硬死板的完美主义!
        八段锦: @八戒吃南瓜 也许不惧怕失败就成功了一半?😀
      • 新媒体林教头:写得确实很好啊
        八段锦: @铁哥_知识变现带头大哥 谢谢😀
      • 50d3ec14f21d: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八段锦: @请叫我霸道 是啊,只能改变我们能改变的
      • 40eec37bc453: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现在的家长大都这样,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换位思考?
        八段锦: @dreamboys 你好
        40eec37bc453: @八段锦 (。•́︿•̀。)
        八段锦: @dreamboys 欺负小孩呗😂
      • 橙子牛牛牛:很多时候体验失败和寻找失败原因都是人生必要的一步
        八段锦: @橙子牛牛牛 必须哒

      本文标题:“好学生”和“坏学生”,其实就差这一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qx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