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陀的教法中,他不仅仅向众生传授了出世的真言,还对众生的生活做了很好的关照,传授了很多令出家修道因缘不具足的众生能生活的比较如意的办法。
人们都讨厌贫贱,向往富贵,对这个宇宙了如指掌,对娑婆世界能做到“如观掌果”的佛陀告诉我们,有两种行为,只要做了就必得贫贱的果报。
它们是:看到别人有困难却不懂得出手相助,不肯布施救济;不仅仅自己不愿布施,还想种种办法阻碍他人付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行为并不是必须同时具备才得贫贱果报,而是只要有其中一种行为,就会有恶报,值得予以警惕。
何为贫贱?即是贫穷且没有社会地位。以佛学看来,贫穷的因是悭吝,没有社会地位的因是缺乏慈悲心,不懂得帮助别人,自然就没有人拥护。
很多人都觉得帮助别人是有钱人才应该做的事情,自己辛苦挣钱才有仨瓜俩枣,自己还得攒起来,自己还得享用,所以不肯拿出自己心爱的钱财去广修布施,或者是当别人有布施之心时,极力劝阻别人这是一种“傻帽”行为,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有钱,也不会有社会地位,这并不是诅咒谁,而是这就是一种因果的体现。
除了说贫贱的因,佛陀还讲过得富贵的两种行为:看到别人布施心生欢喜,并且自己也能参与布施。
说是两种行为,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连贯的行为,懂得随喜赞叹,同时也要亲自参与,如果没有后续的跟进“动作”,只是毫无学习之意、毫无亲身参与的“原地”叫好,也无法圆满得富贵的因。
见他人布施能赞叹随喜,这是给他人鼓劲儿,可以让做善行的人更有继续下去的动力。只要他人做了哪怕一丁点的善事,都值得表扬,并不是宣传功绩,而是鼓励更多人也能做善事,每个人都做出一点点善行,善业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才会有更多人受到善业的恩惠。
至于自身参与布施行善就更显的重要,纸上谈兵与亲力亲为的差距相信不用多言。
总而言之,贫是因为不肯布施,贱是因为自己愚痴又遮蔽他人善行,富是因为懂得付出,贵是因为赞叹他人。听上去虽简单,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在《法句经》中,佛陀说:“犹如可从群花制造许多花饰,已生会死的人应做许多善事。”在《本生经》卷三中,佛陀说:“做一个有能力的户主,分享自己的食物,不吝啬自己的财富,如果自己的财富减少,也不会感到沮丧。”
这些,无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在《增支部》卷二中,佛陀说:有四种人,第一种不关注自己福利也不关注他人福利;第二种只关注自己福利但不关注他人福利;第三种不关注自己福利却只关注他人福利;第四中既关注自己福利又关注他人福利。四种人中,第四种最高尚、最无上、最高等、最圆满。
可见,佛陀并没有让所有人都一心只想奉献,因为佛知道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佛非常圆融的鼓励众生,既要懂得为自己考虑,又要有一颗奉献的心,因此,能成为佛口中称赞的第四种人,就已非常了不起了,我们都应该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