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当为“富财” | 佛理

作者: 扬蹄 | 来源:发表于2018-03-05 23:10 被阅读73次

    文/扬蹄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晴

    世人爱财,我也不例外。

    “财富”当为“富财” | 佛理

    最近新学了一个词,叫“财富”。财富这个词得分开来看。

    财是金钱,是物质的。

    富是状态,是心灵的。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有财的人不一定富,但有富的人,不缺财。为什么呢?

    因为有的人为了赚钱而赚钱,把心给做坏了不说,还越有钱越想钱,追求越多越烦恼,这种人是不可能懂得简单、快乐的。

    而富的人呢?一箪食,一瓢饮,明了万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当一个人为更多人的利益去考虑,自然也会有更多人反过来拥护他、支持他。

    佛理对财富的判断标准有三,一是来源,二是使用方法,三是是否存在贪着之心。

    把来源正当,合理使用,不存在贪着之心的财富,称为“净财”。反之为“毒蛇”。

    佛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某日,佛陀率弟子阿难外出乞食,看见路边有一坛黄金。佛陀立刻对阿难说:“看,毒蛇。”阿难亦应声答道:“果然是毒蛇。”师徒俩的对话恰巧被附近一对农民父子听到,便怀着好奇心前来观看。一看之下,不由欣喜若狂,赶紧将黄金带回家中,以为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将改变他们的贫困生活。改变的确是发生了,但完全不是他们希冀的那样。当父子俩带着金子去市场兑换时,却被人告到了官府。原来,他们捡到的金子是窃贼从宫中盗出,在逃跑时弃于路旁的。他俩人赃俱获,有口难辩。这对乐极生悲的父子在临刑时,才领悟到“毒蛇”的真正含义。

    感觉像是一则具有蕴含的故事,而非与我们的现实息息相关?刚开始我也如此认为,但在学习后,同班书友分享了一个社会中非常常见的真实事件。

    “在17年12月我们公司有一位同事利用职务之便把公司财务偷售,当我们发现丢失后开始查询,他表面装得若无其事,其实内心忐忑不安,后经查实,公司给予开除并赔偿经济损失,他以这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是他自身工作的丢失,人生留下了污点,在他离开后我发了一条信息给他说:‘公司待你不薄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现在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如果还有机会我用命去换都可以。’”

    此两则事件异曲同工,不由得感慨:历史真的都在重复上演?

    “财富”当为“富财” | 佛理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如果连生存都谈不上,谁来讲道德?而且,我们都爱财富,该怎么去追求呢?

    佛理给出了四点追求财富的方法。

    第一,明了因果。

    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同样,财富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之外,还有市场需求、致富机遇等客观因素。我们不知道往昔种下的善果会不会变成幸运砸在我们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但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努力获取正当的利益。

    第二,广种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是三界中最胜之福田。其次是悲田,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使他人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使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最后是敬田,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有一分虔诚,就能获得一分佛法的受益。学佛,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要广结善缘;学佛不是要众叛亲离,而是要温柔处世。善待身边每一个人,包括亲友、师长。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财富也是施予福田的一种。

    第三,生存技能。

    如果说财富是一种福报,那这种福报必须通过相应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部分,内因需要外缘来成就。在今天的社会,也就意味着相应的教育和职业训练。若受过专业教育,或有一门实用手艺,那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能以一技之长为众生提供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利益他人的增上缘。

    第四,如法求财。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社会公民,我们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法律是最低道德的标准。对于佛弟子而言,是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其中包括十不善行,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其实,我们所有的利益正是因为我们遵守道德的一个结果,若我们再能以佛家戒律来要求自己而获取净财,心灵也会变得丰富而轻盈。

    钱财这东西,没有会为了想要获取它而烦恼;有了又会因为害怕失去它而烦恼。像大多数的我们走该如何面对,如何分配好自己的财富呢?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告诉世人合理理财方法,与现在理财手段如出一辙,万分感叹古人的智慧!

    佛理有财富四分法。

    一分用于日常开支,

    一分用于储蓄备用,

    一分用于经营投资,

    一分用于慈善布施。

    济群法师说过,“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心灵是精神的世界,我们的心是能动的。”所以,钱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我们究竟有没有对它起贪着之心。

    每个人都想要有很多很多的钱,那钱从何而来?大部分的暴利都是从非正当手段或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来。

    欲望呐,它是一头永远都喂不饱的野兽,到最后肯定是以啃食自我作为结尾收场的。

    学会安贫乐道,少欲知足吧!现在以健康为筹码不一定能换得来金钱,同样,将来用再多的钱也不一定能买得来健康。成天忙来忙去,勾心斗角,为财死,为食亡……还不如接纳自己的现状,缩减自己的贪欲,在保证基本生活条件下,多为他人、多为他人的利益考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愿你我,富而有财!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书友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济群法师的《佛教的财富观》

    参考资料:2018.03.04  班级共修上书友们的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财富”当为“富财” | 佛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yx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