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1
凤虽然总跟在龙后面,但历史可未必比龙晚。
凤的原型,最多的是孔雀说。不过,也有不同说法。
何新在《凤凰的起源与演变》一文中,认为凤凰的原型是鸵鸟。他的观点是,凤是硕大美丽的鸟,与鸵鸟类似,所以鸵鸟是凤最早的原型。古代鸵鸟大概距今4000前已在中国大地灭绝。做为神鸟的传说及其形态,大约形成于西周至汉,鸵鸟被其他鸟类取代。
刘城淮在《凤凰的模特儿与始作者考》一文中,认为凤凰是鸟类的升华,始作者应是奉鸟类为图腾的殷族。理由是:1、殷自称是鸟的苗裔。“天命玄鸟,降而生商。”2、殷族对雉类很崇敬,其女祖先名为简翟,通“大雉”,就是玄鸟。3、凤凰的外观更像雉类。
王大有在《龙凤文化源流》中,研究了龙凤文化从多元走向统一的规律。他以多年搜集到的各类龙凤图案、诸多文物资料和文字材料,发现凤鸟的形象广泛见于远古文化,甚至比龙似乎更为具体和丰富。
他认为凤的形象概括起来有阳鸟、鹰鸮、孔雀和鸡四大类。他将凤的起源,扩展到了多元,把中国的凤鸟分成了北、南、东、西四大系。
除了北系因资料少未明确,南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凤鸟都是鸡类;东系,东部沿海一带,凤是鹰鸮类鸷鸟;西系,炎帝族,主图腾起初是三足鸟,后来火与鸟复合成“火”,又演化为“太阳”。
他将凤的演化分为三期:玄鸟期(商周);朱雀期(隋唐)、凤凰期(自辽金元经明清定型)。
刘城淮的读书之道2
为什么凤凰的身上会综合了很多鹰的特征呢?
这就需要了解北方民族的鹰文化了。
东夷族是以鸟为图腾的。大家都知道太昊,还有个少昊也是属于东夷的,少昊名挚(即鸷),建了个百鸟之国很出名。商族是东夷的后裔,素有玄鸟生商的神话传说。由此可见,东夷与鹰(鸷鸟)的关系。
北方民族一直有对鹰崇拜的神话传说。比如萨满神话认为萨满是鹰的魂化生而成的。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用鹰来形容勇士。布里亚特蒙古认为鹰是上天善神派到人间的,“神鹰可汗父亲,凤凰哈敦母亲”。
鄂伦春族的长篇说唱故事《摩苏昆》中,鹰成了敌对者的侍从,是一定社会力量的象征。
不过也有愚昧落后的,比如维吾尔族边远乡村有“纵鹰啄鬼”的风俗。
鹰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源远流长,所以,鹰身上最醒目的锐目、利爪、巨翅这样的特征被移植到凤凰中,也就不足为怪了。
火凤凰又是怎么来的呢?
大家都知道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但凤凰被看做是火之精,却是在上古神话中都已经有记载的了。《山海经》中就有金乌载日的神话。《天问》也有“大鸟何鸣”一说。闻一多、姜亮夫都曾对凤凰和火的关系有过解释。
萧兵曾在《凤凰涅槃故事的来源》一文中,认为,《天问》“大鸟何鸣”一说可能就是“凤凰涅槃”神话的雏形。
郭沫若《凤凰涅槃》3
鱼神话与鱼文化,也是上古神话传说中,最为常见的。
单单在《山海经》中就有47条关于怪异之鱼的资料。其中,尤其以人鱼(鲛人)的记载最为特别。
在新石器时代,鱼很可能是个中原大氏族的徽识。
闻一多曾著书《说鱼》,李白凤也曾出版《东夷杂考·鱼族考》,提出很多见解。
陶思炎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拓展,出版了《中国鱼文化》一书,专门对鱼神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对鱼文化功能,他概括为三方面:图腾崇拜、声之信仰及对丰盛物阜的祈望。鱼文化的演变,经历了原始时期、上古时期、中古时期及近代以降四种基本形态。
鱼是表灵魂的,鱼神话向龙神话的转变,是原始初民灵魂观念的随意所致。
而且,鱼神话的民间传说很丰富,尤其是鱼类献宝主题,更是流传广泛,从中古时期的中国,到域外像是格林童话中的《渔夫和他的妻子》、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都有类似故事。
陶思炎《中国鱼文化》4
除了鱼文化,蛙文化也在新石器时期很重要。
郑为在《中国彩陶艺术》一书中,从装饰艺术的角度,将马家窑彩陶蛙纹分为8个阶段:蝌蚪点—脱尾生脚幼虫—幼虫划水—完整蛙形—青蛙写实图像—蛙眼睛—变形蛙—水浪和蝌蚪。
赵国华所著《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也描述了蛙纹的千姿百态。
蛙与女娲有关联吗?
答案是肯定的。
古字蛙,和娃、娲、鼃是相通的,鼃有“始祖”的意思。蛙为人祖,蛙被人格化后的娲,便成了人类的始祖母。
蛙神话除了延伸出女娲的传说之外,还演变出了美丽的月亮神话。比如,月宫里的那位嫦娥仙子,原型就是一只蛤蟆。
蛙神话,还和稻作文化有关。
比如,广西壮族民间流行的蚂拐节,就有蛙崇拜的传统。青蛙是壮族的保护神,是雷神的使者,蚂拐节会举行各种祭拜青蛙的活动,来祈求雷神降水。
广西壮族蚂拐节除了中原和南方,在藏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也有各种蛙神话及其变体。
比如,藏族童话《青蛙骑手》,赫哲族故事《蛤蟆儿》。
看来,中国的蛙神话还是具有普遍性的。
5
虎神话也常出现在古代神话传说中。
在这些神话中,虎是做为矛盾的统一体形象出现的。
虎是威猛的象征,比如西王母就被描绘成了“豹尾、虎齿”的母老虎神。
虎是农神,这个观点,还是挺新鲜的。
原因是,在原始社会,虎是吃野猪的,野猪是农作物的天敌。到现在,长白山地区,还把东北虎成为“野猪倌”。
很多人会认为,虎应当是男性的象征。但原始的虎神,可是个女儿身呢!
这在古籍传说故事中,多有记载。到文人笔下,就变成了志怪小说。
比如《吴道宗母》、《太平广记》的《集异记》,江苏民间故事《虎皮井》,都有人变女虎的故事。
民间艺术和古代文物中,也有大量的虎形象,比如虎头鞋、虎头帽、求子的泥虎、许愿的布虎等等。
6
在《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中,刘尧汉撰写的《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一书中,就专门研究过母虎图腾的神话传说。
他从社会调查入手,将众多保存在彝族老人口头和彝文古籍中的神话传说都做了整理,发现了虎宇宙观,也就是彝族的创世神话。彝族虎宇宙观认为,没有虎就没有人类,彝族就是虎族,最早的图腾也是母虎。
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杨和森在《图腾层次论》一书中,也强调了虎是彝族原生图腾。
更为大家熟知的昆仑山神话,黄帝和西王母都是西方古羌戎的部落首领,后来成为道教的神。而西王母的形象,就是“豹尾虎齿”。
西王母和彝族有何关系呢?
在云南的西灵圣母庙,圣母的塑像是彝族妇女装束。彝族的12兽神舞,为首的女祭司穿戴,和《山海经》中的西王母(西膜)十分酷似。1950年代,一些彝族的女奴隶主,仍被尊称为“西摩”。也就是说,西王母就是远古羌戎虎氏族部落的女祭司或酋长,而彝族是羌戎的遗裔。
老子,是怎么和虎神话扯上关系的呢?
刘尧汉认为,老子不姓李,姓“老”。“老”是彝族称虎的译音。纳西族的支系摩梭人称虎首为“喇他”,和老聃音近。
所以,老聃是彝族虎族的酋长。彝语支土家族称虎为“李”,“李耳”是母虎之意。而道教的“太一”,其实就是“虎神而已”。
刘尧汉还把虎宇宙观延伸到海外。比如,墨西哥古文明的玛雅太阳历,与彝族的太阳历很像。日本“天皇”一词与道家的“真人”有密切关系。
刘尧汉还考证了葫芦神话和葫芦文化,认为崇拜葫芦,也就是崇拜妇女。
后来,葫芦文化还延伸出仙人文化,变成了昆仑的象征。
好了,今天这几个动物图腾神话的研究,是不是还蛮有意思的。
明天,谈谈几个特殊地区有价值的神话研究。敬请期待。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