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1
中国有句古话:万变不离其宗。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多人并不明白。
如果我问你,“宗”是指什么?
大概十有八九你会先愣一下,然后迅速去查查百度,告诉我说,“宗”就是本质的意思啊。
度娘就是知识渊博。这个回答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指形式上变化再多端,本质都是不变的。
打个比方,就像孙悟空,纵有七十二般变化,到底也变不出他猢狲的本质。二郎神的第三只眼,照样把他瞧得真真的。
做研究最关键的,就是这个“宗”。
但如果深入下去,我再问个问题,你知道怎么去找到这个“宗”吗?
估计你又要发愣了。这回,再去找度娘,度娘也帮不了你了。因为,这需要你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找本质这个过程,换个词儿,叫做“追本溯源”。
你看,你学很多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最重要的是学什么?
学文学,你要学“文学史”。学哲学,你要学“哲学史”。学美学,你要学“美学史”。学政治学,你要学“政治学史”。
冰雪聪明的你,肯定一点就透。
是的,追本溯源,就是你要明了这门学科的源起、发展和演变。有了这样打底的功夫,你才能真正懂这门学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基础研究。
就像你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光看表面,你要了解他的成长史,才能真正地理解他。
对于中国神话学,也是一样。
2
《中国神话学》这本书的书名很容易让人误解,很多人会觉得是讲中国神话的书,其实不然。
这本书,是神话学领域的著名学者潜明兹先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系统地介绍中国神话学这个学科的专著。
我读的这本是200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修订书。据说,同名的《中国神话学》是1994年5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初版的,后又再版。作者说:“初版主要是中国当代神话学,修订后则是中国百年神话学,即从1903年蒋观云首次提出‘神话’一词,到本世纪初,跨度很大,困难不少,修订文字较多,增加篇幅自然也不不少。”从初版的36万字到修订版的52万字,光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作者治学的严谨态度。
本书分上下两部分。
上篇重在描述晚清以来百年间中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以主要的神话学家为线索,分别对鲁迅、茅盾、闻一多、顾颉刚、钟敬文、袁珂等神话研究大家的神话学研究成果作了评述。
下篇以专题的形式尝试性地构建了中国神话学的体系,包括多维视角的神话学、神话再建的复苏、中原神话研究的兴起、生殖文化与生殖神话、少数民族神话和台港神话学。
百度了作者的简介:“潜明兹,女,教授,祖籍江西靖安县。1931年11月出生于南昌市,195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服从国家统一分配进北京师范大学当四年制民间文学专业研究生,未待毕业,主动申请退学工作。曾任文学编辑18年,1980年进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曾向本科生与硕士生讲授过民间文学概论、史诗研究、神话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等课程。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退休后继续从事神话学、民间宗教与民间文化的研究。著作有《史诗探幽》、《神话学的历程》、《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中国神话学》(初版)、《中国神源》、《民间文化的魅力》等,论文一百多万字。”
如今,潜先生已经80多岁了,尽管两耳已经失聪,却仍在不间断地笔耕,执着于学问的研究。
和她见面,只能笔谈。潜先生总是随身带着小本子和小铅笔,别人要问她问题,就拿笔写给她。别人看着心酸,可她从来不在乎,她一谈起神话,就滔滔不绝,很是健谈。
有朋友不禁赞叹她道:”在她那个无声的世界里,研究神话。真也是个神话。“
我觉得也是,要给潜先生竖两个大拇指都不够。
3
在这本书里,潜先生说,有人“说中国神话贫乏,那是老皇历。近20年中国神话学有长足的进展,就因为半个世纪的基础工程坚实。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打前站的是那些辛勤耕耘的资料发掘者和整理者,没有大量有价值的资料,无论掌握多少理论武器,恐怕也要徒呼奈何。因为巧妇难作无米之炊,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事实上,中国神话不仅丰富,而且系统。
那么,中国神话学是如何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呢?
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是巫师。《山海经》就是例证。最早的古典神话中,基本是人神不分的。
神话就分类讲,不外两大类:自然神话和社会或古史神话。这些神话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比如庄子超然脱俗的寓言,屈原行云流水的幻想,都是对美丽神话的继承和升华。
晚清,是中国近代的历史变革期,同时也是中国神话学形成的转折期。
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时期,大量的新知识分子,开始研究神话和历史的关系,自此,科学的神话才在中国初露曙光。
中国神话学的正式形成,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有深远影响的学者和论著。
比如,鲁迅将神话列为文学史的首篇,创作了《人之历史》、《理水》等,成为现代神话学的承前启后者;茅盾的《中国神话研究ABC》,是中国第一本运用西方科学研究中国神话的开山专著;闻一多,在神话的还原和重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还有古史辨派的学者们,编著了七大卷《古史辨》,至今仍是研究神话的重要参考书。
相对来说,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神话研究还是被冷落的,但工作却未间断。比如,《民间文学》刊物的创办,50年代所进行的全国性民族学调查,袁珂于195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神话》( 后来,他还在1984年出版了一部60万言的《中国神话传说》)。
1958年召开的民间文学工作会议,制定了全面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的大计方针。一直到1966年,可说是神话基础工程的起步阶段。
直到80年代,神话研究才又进入了新阶段,成为独立学科。学者们开始以广阔的世界文化或总体文学为背景,用综合论述的方法去探索神话表层、基层与深层的含义,中国神话学逐渐走向成熟。
4
书中,潜先生讲到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神话研究,为各位概括如下:
(1)龙凤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凤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融合史,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形成。
关于龙的神话,有蛇说、有马说、有鳄说、有牛说、犬说、鱼说等等,最终占上风的是蛇。其发展经历了从大禹、蛇图腾、炎黄族,到夏王朝的过程。最终,龙成为夏王朝的旗帜,同时,龙这种图腾,还起到了安抚三苗和东夷的作用。
(2)盘古研究
盘古是宇宙的人格化,是蛇的神话。始作者是夏民族的先民。夏后来分化为两支,后分别建了楚国和吴越。盘古神话也随其进行了大迁移,并影响到西南彝族和白族。
另外,还有一说,认为盘古是盘瓠,而盘瓠是神犬,但变形前是蚕体,这是来自东夷文化,犬却原是西狄的图腾,这或许在历史上反映了一段古代民族关系的融合。
(3) 当代发展
如今,当代的研究进行了更为创造性的开拓,引入了国外学术成果和方法,尤其在神话哲学方面,很有胆识。比如,生命观,灵魂研究,复活神话,变形神话,神话思维等。
(4)少数民族神话
最集中的是云南,出现了神话学者群。贵州集中研究了苗族神话。还有彝族、广西壮族、侗族、瑶族的神话,也都日益被重视。
北方则是以满族为起点,逐步向其他民族拓展的。满族主要是萨满教神话和萨满文化。《天宫大战》这样的神话系列作品就很独特而有价值。
还有关于“不死药”的神话,但这些传说基本与神仙思想无关,反映的是人们的美好向往。
5
最终,中国上古神话+兄弟民族神话,参照世界各民族神话,新体系的神话学就基本架构起来了。
如今,神话学已经在中国成为有影响的学科,出现了一批很有成就的神话学家和自成系统的神话学著作,这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
这部关于中国百年神话学的研究专著,浩浩52万字,叙述了中国神话学的发展简史,列举了重要神话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时对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架构进行了总结,它是中国神话学研究者们的必读书。
我曾上豆瓣看过一些短评,短评很不友好,有说潜先生“太马列”的,有说“厚得没道理”的,有说“思想陈腐”的。
我猜测,写这样短评的人,怕是从来没做过基础研究,“站着说话不腰疼”,顺嘴就溜出来了,所以才会发出这样没轻没重、不负责任的言论。
在我看来,潜先生的这些研究,梳理的相当全面、深入,而且有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不人云亦云。这是很不易的。
和老一辈的治学态度相比,我们如今浮躁的学术风气,那可就差太远了。怎好意思如此评论?
为先生鸣不平,向前辈学者致敬!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