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眼中的好学生是什么样的?这实质上涉及了对学生的评价问题。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其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对学生如何认识、怎样对待,就构成了有关学生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决定着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一、“应试教育观”的弊端
当今学校的教育一直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通过一、两门学科测验的成功来预测学生的未来,并通过考试把学生进行分类,贴上“好”与“不好”的标签来判断学生,这就是“应试教育观”评价学生的依据。
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常常一次考试定终身,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的分数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这种狭隘的教育观,直接导致了学校教育中,只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是成功的,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失败的。教师花了好多时间给学生排出名次,却很少考虑或找不出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因此,以学生得分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与“差”是十分片面的,不科学的。按学生的考试成绩公开排名次是国家名令禁止的,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学校、教师甚至教育行政部门继续这种错误的做法。通过择优、排序来刺激学生进取的传统方法,其弊端是在肯定、赞扬、激励了少数人的同时,严重地挫伤了大多数人的自尊、自信,使这些学生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这种做法是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教学规律的。
二、承认差异,重视特长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人类有九种智能,在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是: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交往智能,自我反省、自然观察以及存在智能。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是有差别的,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智能发展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发展有先有后,其特长既各有区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不可能什么学科都学习优秀。
现任美国总统布什曾是耶鲁大学的丙级学生,一次到母校演讲,他激励同学们说:“拿丙级的同学们,我说你们也可以当美国总统。”这说明有一、两门学科没学好或成绩不佳,不能就认为是平庸、没出息,不能片面地、僵化地看待学生。笔者在八十年代末所任教学校的一次校庆宴会上,当时一位已担任乡长的该校毕业生,在给曾经是他的班主任的校长敬酒时说,“我至今还记得在校学习时你说我干什么都不行,现在我干上乡长了,你还有什么话说?”我们姑且不论这位乡长如何有失君子风度,也不说那位校长怎样难以下台,仅就这句“祝酒辞”本身而言,难道不是足以令我们深思吗?
身为人师尤其不能公开对学生讲什么“你真苯”、“你什么都不行”之类的否定语。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长于此者短于彼”,某些学习方面较差的学生 ,很可能在其他方面有突出的特长,我们不应当只用“分数”这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的“好”与“差 ”,认为“门门功课都是100分才是好学生”,那样会扼杀一些很有潜力的特长学生 。
三、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考分与名次不再是衡量学生 的唯一标准,老师们越来越感到困惑和关注的是:究竟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 、评价教育。
多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形成了一套根深蒂固的评价标准,其结果使我们的教育进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应试教育以物(分)为本,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它对学生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僵化的,甚至是违背教育科学规律的。相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人自身有丰富、发展和完善自我的潜能,而这些潜能都能成为现实,成为健康的人格。
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发人的潜在素质,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教育应该也完全能够使每个学生发挥其潜能,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最高的人生价值。教育是灵魂的催发、灵魂的唤醒、灵魂的塑造;它富含个性、富含人性、富含灵性。它塑造的是一个个精神丰满、光彩夺目、有血有肉的“人”而非知识的机器,分数的“奴仆”。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学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发育的人,是未来要走上社会的人。尊重学生 的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进步”,“我的学生一定会成才”,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坚定信念。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多几把评价学生的尺子,这应该是我们评价学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2004年8月
要以科学发展观看待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