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缘”大熊自留地每天写1000字
秦溪纪事71|千载悠悠话秦溪(上)

秦溪纪事71|千载悠悠话秦溪(上)

作者: 文生修道 | 来源:发表于2024-04-24 12:26 被阅读0次

      秦溪,海盐著名古水道,源于秦山,一溪碧水,自东向西,从丰山南入通元境,横贯镇界十余里,最后出白虎桥,汇入十字漾。

          一舟汎汎落晴烟,

          望断秦峰百尺巅。

          牧笛数声寒食路,

          酒旗十里杏花天。

          帆随春水风中饱,

          云在青山缺处眠。

          好是寻芳三月里,

          泊堤新涨正涓涓。

      这是清代海盐诗人朱光暄的《秦溪春泛》,形象地描绘了秦溪春日的美景。

      在桃红柳绿、春意荡漾的日子里,站在阡陌相连、草木如画的秦溪河畔,看远处群山起伏、林木葱笼,听脚下流水潺潺、鱼腾蛙鸣,偶尔几个白鹭起起落落在河面上觅食,心中就会有一种“唯我独幸”的喜悦。

      美在于自然,更在于人文。秦溪自丰山向西流淌2000多年,孕育了两岸丰厚的人文底蕴、奇幻的传奇故事。

      丰义,当地人为这美丽乡村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丰山溢水”。这山就是丰山,水就是秦溪。秦溪从山前流过,两岸村民聚居,就有了山前埭。

      丰山,历史上是个好地方,文人墨客登临吟咏者众,所产条石享誉江浙沪。曾因大规模采石而生态恶化,又经修复保护而重现绿水青山。现在有月湖寻趣、沙洲观鹭、山前赏樱、埭前晚居、山居问茶、村山登高、山洞探幽等八大景,常有城里人过来寻找乡愁。

      一条支流从南而来,在牌楼漾汇入秦溪。这条河,就是雪水港,也叫咸塘河。传说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就出生在雪水港淡水里慷慨桥。明亡后,冒襄(冒辟疆)与董小宛到海盐躲避战乱,租船飘宿秦溪。《澉志补录》也认为,“或云董故居在此。”

      或许冒襄、董小宛可能读过元人姚桐寿的《乐郊私语》,觉得这个号称“乐郊”的地方是躲避战火的好地方。冒辟疆也曾有“乐郊自古称秦海”之句。

      但这“乐郊”并没有让冒襄、董小宛躲过灾难。不久,他们在马鞍山附近惨遭清兵杀掠。冒辟疆有《秦溪蒙难》一诗记录此事。也有传说,董小宛即在此被清兵掳掠。董小宛就是清初四大疑案“顺治出家”中的董鄂妃。

      古水道乌丘塘就在这里与秦溪交汇。南宋许棐也曾隐居于此,植梅成林,构屋读书,自号梅屋。这是个书呆子,土话叫“书毒头”,贫而嗜书,自称“肆有新刊,知,无不市,人有奇编,见,无不录。故环室皆书”。梅屋,可能是通元地区最早记载的藏书楼。

      梅园这个地名,大抵也是因此而来。梅园曾在明朝嘉靖、天启年间兴盛一时,其实与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

      明朝冯皋谟故宅就在梅园北侧,罢官归林后在梅园南管山筑白鹤园,招后辈谈讲经艺30年,所著《丰阳集》入《四库全书》。期间,冯皋谟在梅园附近建报恩、广恩、流恩三桥,使当地水陆交通便利,舟楫客商云集。

      不过,到清朝末年,梅园逐渐凋敝直至废弃,商市被下游三里的通元集镇吸引西迁,仅留地名沿用至今。

      通元集镇,传说是块龙蟠之地。当年唐朝高僧良準筹建通玄寺(法喜寺)时,曾四处寻找风水宝地。后到通元集镇地界(当时叫鲍郎市)见秦溪自丰山而来,蜿蜒如龙,集镇南北的鲍郎浦(今浦漾)和姜家潭如龙眼,集镇东首的分水囗似龙嘴、分水墩象龙舌,吞吐十里秦溪来水,就点此为龙蟠之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溪纪事71|千载悠悠话秦溪(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cg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