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对意见”是个宝。
这样的观点或主张,可能有违于常识,特别是“常识思维”了。然而,这却是我记忆吴军博士《格局》一书的一个“思想点”。
吴军博士讲了自己做事所恪守的一个原则:“在没有听到反对意见之前绝不贸然行事。”这样的良好习惯,当然是吴军博士在美国留学与工作养成的;在国内,恐怕形不成这样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论在职场上还是在家庭中,听到针对自己的“反对意见”,谁人会在逻辑上不脸红、不刺心、不愤怒呢?恐怕扛得住“反对意见”的人很少,暂且不论之后对“反对者”给予怎样的“措施”。至于主动寻求或认真听取“反对意见”者,怕是更为鲜见的吧?
“反对意见”为什么是个宝呢?关键点则在于:认识盲点。“凡事总有两面——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没有被发现的问题,一旦发生,后果可能极为严重,甚至是灾难性的。”吴军博士此言,是为准确了“认识盲点”的要害或危害所在。所以,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反对意见”,不仅只是一个一般的认识论问题,更是一个人是否真正具备哲学素养的问题——哲学层次的认识论,是为高级素质和能力。不能倾听“反对意见”,怕是要提升素质能力的层次了。
我以为,无论什么人,都难免于“认识盲点”,除非是神。所以,当面对“反对意见”时,无论是内部的“反对意见”,还是敌对的“反对意见”,我们都要立刻保持自己头脑的高度冷静和清醒——发现自己“认识盲点”的人出现了,正可借机拓展并丰富自己的认识。我想,持有这样的态度,是领悟“反对意见”的第一要务。要逐步以这样的态度驯服自己内心对于“反对意见”的“不耐烦、厌恶,以至愤怒”,进而形成善于听取“反对意见”的素质和能力,以致达到吴军博士的“在没有听到反对意见之前绝不贸然行事”的境界。
为了将人导向善于听取“反对意见”的道路,吴军博士特别提取了曾国藩的“众利勿为,众争勿往”的戒言作为说服力量。我以为,这确实是富有信服力的。其中的道理在此不赘,只是别开生面地强调两点:
其一,古人都善于汲取往古之认识论精华开拓发展自己的认识论,我们今人就不能不特别修炼和升华自己的认知结构与认识能力了。
其二,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挑战的首先都是人的认识能力。因而,置身科学技术快速创新发展的时代,就不能固守已有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固执己见,而必须创作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与认识能力。吴军博士作为计算机科学家而拥有广博的认知,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仅要读明他所写的书,更要透辟地明了他何以著述丰富。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认识大千世界并作用于大千世界的问题。认识若是盲目了,人生道路何以走得好呢?由之,“反对意见”该是促进自己发展认知结构并提升认识能力的“磨刀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