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专题月刊筛选池心理心理专题推荐集
知识付费,为什么付了费,却不学知识?

知识付费,为什么付了费,却不学知识?

作者: 何池荫 | 来源:发表于2018-01-05 09:40 被阅读365次
 

01

这两天朋友圈被支付宝2018年度预测的关键词刷屏了。闺蜜向我抱怨: “我的关键词居然是才华!”

我纳闷:“才华不好吗?”

“好个屁!”闺蜜一时情急口不择言,“预测词是才华,那是因为我花了大把钱在知识付费上,可是我买的多,却都没怎么看和听,现在冒出来才华这两个字,简直是打我的脸!”

 “那你当初干嘛买那么多课啊!”我问她。

 闺蜜苦着一张脸:“我每次买的时候真的发誓这次一定学完的,我是不是没救了呀……”

我忍不住笑:“放心,有救,有救!”

02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试验,让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性助理站在一座感觉很危险的吊桥中央,向经过的年轻男性做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并留下电话给他们。之后,这位女助理在一座不到10米高的小桥中央也做了相同的事情。

调查结果显示,从吊桥经过的男性认为女助理很有魅力的比例要远高于从小桥上经过的男性,他们打电话给女助理的人数也显著高于后者。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吊桥效应”,这个效应主要是为了说明,我们常以为我们的情绪是基于我们所经历的事件与环境,但事实证明,情绪与事件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的元认知在其中同样起着作用。

经过吊桥看到女助理站在面前时,我心跳加速,但这个应激反应究竟是出于我对吊桥的恐惧,还是出于我对女助理的一见钟情?这个解释是认知加工的过程。而且显然,更多的人是倾向于后者的。但事实是,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这说明什么?

你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了解你自己。

 03

上学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去做个测试,导师告诫我们:“不要轻信被试怎么说,而要看他怎么做。”很后来我才意识到,导师这句话是千锤百炼后的精华。

身体比语言更诚实,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远比他的态度更能预测他之后的行为。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在撒谎。 2018年开始了,新年计划又成为热门词汇,很多人在用不同的方法制定着今年的计划。 这时有位年轻的小伙子向你讲述了他的新年计划:读多少本书,参加多少个线上课程,健身,等等。他认真的给你介绍计划制定的依据多么科学,他非常有信心,这一年他会坚持按照计划执行,成就更好的自己。这时,他的一个好朋友在旁边说:“听他说的挺热闹,十有八九是坚持不下来的,他就没完成过他的计划。”

你信谁的?信誓旦旦的小伙子?还是了解他的好朋友?答案不言自明吧。那小伙子是在撒谎吗?肯定也不是。

关于定计划,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我从小就是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每年假期我都会在第一天就列出这个假期我需要完成的作业,想做的事情,然后根据时间画好每一天的计划表,贴在墙上。之后么,大概最多能有一周是按照这个计划进行的,常常是两三天,我就去玩自己的了,然后在假期结束前几天疯狂的补作业。下一个假期到来时,我依然会认真的做计划,周而复始。

再后来,我妈给我的计划表取了个名字“贴在墙上的计划”,意思是只给墙看。我爸就比较委婉,他说他觉得我制定计划的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后来分析,大概这份贴在墙上的计划满足了我安全感和控制感。没有计划我会因迷茫而焦虑,列好了计划,让我知道只要按照计划去执行,我的生活就是安全的,我想要的生活就能实现。怀揣着这份踏实感,我才能跑出去自由的玩耍。这就是我的行为模式之一,它可以很准确的预测我面对一个焦虑事件时的做法与结果。

消费,同样是一个人相对比较稳定的行为模式。通过统计你在哪个领域花钱多,确实能够大概率推算出未来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有句话说的好:你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你想要的生活投票。

支付宝给我的2018年预测关键词也是“才华”,我想这跟我在几个线上课程的花费有直接关系。我以前的文章经常提到我报的一个写作课,是因为这个写作课开启了我公众号的码字生涯。但是不管我那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总有人问我“你在哪里报的写作课?”“这个写作课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告诉他们,就会有人跟着报名,因为他们觉得我开始码字之后的生活很正能量,他们也想有。好的软文不就是这样写的嘛!

然后呢?报了课花了钱,生活就开始改变了?来看一组数据:

我报的线上写作课一共有五节课。第一节课的播放量是22000次,第五节课的播放量是6080次。 我报的另外一堂线上心理课程,一共132节课。第一节课的播放量是28000次,最后一节课的播放量是1559次。

非常多的线上课程都是这样的结果,无论收费与否,其实线下的课程也差不多。花钱并没有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04

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面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一个爱抱怨丈夫的妻子,比如一个爱吼孩子的妈妈,比如一个爱定计划却完不成的我,比如一个爱买课却上不完的你。

虽然独特但却稳定。

怎么办呢?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寻找特例。

这么多年来我有没有按时完成计划的时候?肯定是有的,而且为数还不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使用了与以往不同的行为模式?

你买了这么多的书,报了这么多的课,有没有看完听完的时候?如果有,是什么原因让你完成了它呢?

我们拥有我们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强大力量,看到它。

也有人说我真的没有特例,次次都是如此。这时候也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问自己:“如果这个行为模式改变了会怎么样?”

如果我制定的计划都按照正常的时间完成了,我会怎么样呢?我想我会有点空虚,甚至迷茫,然后赶快再制定一个新的计划表。

一个报了健身课程想减肥的女孩说:“如果我可以全做下来,我肯定就减肥成功了呀,那时候我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大吃大喝,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忍着了。”

发现没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不敢要我们想要的生活,即便它真的发生了,我们也会因为不适应而迅速把生活变回去。

这就像一个人要换个新发型,肯定需要修剪头发,但是一直维持原有的发型不变,难道什么都不需要做吗?

改变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如果一直没有变,那一定是我们做了一些努力来阻止,面对它。

05

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邀请正在减肥的年轻女性参加一个味觉测试,要求她们吃甜甜圈和糖豆。在她们吃下一个很大的甜甜圈后,将她们分为两组并发消息,A组被告之“你今天的甜食吃的太多了”,而B组被告之“不要过度苛责自己,每个人都有放纵的时候”,之后她们开始随意品尝糖豆,想吃多少都可以。

结果显示,A组觉得自己已经吃了太多甜食,索性破罐破摔,每人平均吃掉70克糖豆。而B组因为自我谅解,反而每人平均只吃了28克糖豆。

所以,如果前述的两种方法都不能给你带来改变,那么就试试原谅自己吧!过度自责反而更容易导致自暴自弃,而很多改变,都发生在接纳之后。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付费,为什么付了费,却不学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yd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