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从人们的耳边消失,虔诚的百姓不用再顿顿饭先敬神明又敬祖宗,然后再全家开饭。外出打工的人们,背井离乡,去往了四面八方。门前的大红灯笼,也被主人小心翼翼地摘了下来,以备来年春节再次绽放出异彩。年味,在人们的恋恋不舍中,似乎随着初春的风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过唯有一样装饰,并没有随着年节的离去,而使它鲜活喜庆的色彩稍逊半分,那就是家家户户院门两边必不可少的红彤彤的春联。春联在微风的吹拂下,在阳光的照射中,依然是那样惹人爱怜。
红纸写就的对联,代表着喜庆 。它对仗工整,简洁精巧,表达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过年贴春联,始于向时?通过查百度得知,春联的源头就是桃符,由桃木制成(古人认为桃木有避邪的作用)。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所书。公元九六四年除夕夜,孟昶宴请群臣,席间,命大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即桃符)上题词,写吉语献岁。但辛寅逊的作词孟昶不是很满意,于是自己便亲自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由此,有史以来第一副春联诞生。
春联到了宋代,便开始流行。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在主持变法的当年的大年初一,曾写过一首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诗有力地佐证了贴春联在宋代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春联书写于红纸上,则是始于明代。《金陵岁时记》记载:“元旦,千门万户更易春联,以朱砂染笺,,佳者谓之千年红,其制自明初始。”可见,明朝初期,贴春联已与现如今大同小异了。
说到贴春联,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趣闻真是数不胜数。
传说清代的郑板桥(有人说是唐寅或王羲之)有一年除夕,把自己亲手写的对联叫人贴于门前。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尤其书法更是字字珠玑,由于郑板桥生性耿直,很多名人出重金都难求一字。因此,春联贴出没多久,就被人悄悄揭走了。如此三番,郑板桥无可奈何。
眼看就要到半夜子时了,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胸有成竹地又写了一副对联,命人贴于门前。很快,偷对联的人又来不劳而获,他正要揭对联,一看内容,吓得一缩脖,转身悻悻地走了。原来上联写的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等到子时一过,郑板挢又在上下联的下面各添了三个字,这副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副对联终于留到了大年初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农民的生活很是困苦,缺吃少穿,想吃一顿饱饭,真如诗句所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上学的学生,课间休息都是靠着墙根儿无精打釆地闭目养神,没有兴趣也没有力气玩耍。临近年关,面对当时的情景,有一位识文断字的社员百感交集,深有感触又颇为大胆地亲手写了一副不知从哪本古书上看到的对联,贴于自家的院门两旁。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有思想进步的积极分子看到这个春联,经过一番推敲,认为此对联是反动标语:上联二三四五缺一即“缺衣”,下联六七八九少十即“少食”,横批南北少了东和西即“无东西”,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无东西”。那人马上把此情况反映给大队部,说这个社员挖社会主义墙角,诬蔑党的领导,是给新社会抺黑。大队部闻知此事,责令这位社员立即把反动对联撕下,并狠狠地把这位社员批评教育了一番。
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男女比例不像现在这样严重失衡,但男孩多的家庭或身心有缺陷的男子总有娶不上媳妇打光棍的。有一位驼背的男青年,三十多了还没娶上老婆,在当时,别说是三十岁,就是二十四五岁,就算是大龄剩男了。这位驼背青年眼看结婚无望,倒也不悲观失望,仍能黄连树上弹琵琶——苦中作乐。
那年,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一派喜庆景象。驼背青年看着自家院里一派冷冷清清的孤寂情景,心中如风吹湖面,颇不平静。他望着光秃秃的院门两旁,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忽然他想到了一副不知在何处看到的春联,很能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一年一年又一年,年年结婚没有咱。横批是:再等一年。他亲自书写并贴了上去,他写的对联引来左邻右舍的围现,评头论足,褒贬不一。
过年贴春联,祖辈也流传下许多规矩。若是一户人家搬去县城或更远的地方去居住了,每逢春节,房屋的主人就会托居住在村里的亲朋好友给自己的院门贴一副对联。大概是不想让无人居住的庭院丢失烟火气吧。
若是当年某户人家有老人不幸去世,春节贴的对联就会用蓝色纸书写,而不用红纸。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的习惯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有人去世的家庭,春节时,门前便干脆什么春联也不贴,就那样空着。大概是嫌蓝色纸与春节喜庆的色彩有点不协调吧。
二十多年前的农村,家家户户过年贴的春联,都是自己到商店买两张大红纸,根据自家大门的高低宽窄裁出适宜的长度和宽度,请村里毛笔书法写得好的人来写。每村都有三五个,都是退休的老教师,全是义务为乡亲们写春联。他们也因自己辛勤的付出,而受到全村老少爷们的敬重。
年前几天是他们最忙的时节,甚至连除夕自家的饺子都顾不得捏。他们自备笔墨,桌子上还放着一本写有各种各样对联的书。来写对联的人,有的心里早有了心仪的对联,写字先生照写即可。有的毫无准备,写字先生就翻看那本对联书,让来写春联的人挑选一个中意的,再挥毫书写。有时,还得帮来写对联的人裁纸,偶尔有红纸不够的,写字先生就会拿出自备的红纸,真是搭人搭时又搭纸。
写好的对联墨汁没干,大都会凉一会儿才拿走,不然,未干的墨汁就会在红纸上流出多余的痕迹,往往就会作废重写,那岂不是让写字先生白忙活了。因此,写字先生的屋里院外常常摆满了写好了等着凉干的春联。写字先生的家里,顿时呈现出一派热闹和欢乐的景象。
如今,这种景象只留存于记忆之中。过年时,再也看不到那温馨和谐的写字场景。一是因为毛笔字写得漂亮的老人因年老体衰先后去世,后继乏人。二是受“时间就是金钱”的强烈冲击,村里就是有会写毛笔字的也不愿再白搭功夫瞎忙活了。再说,现在一进入腊月,集市上就会出现多家卖春联的,摆出的春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三五元,七八元就能买一副龙飞凤舞,漂亮大气的红对联,因此,人们也就不好意再麻烦别人写春联了。买的春联,美观则美观矣,可总觉得买来的对联,少了一些烟火气,少了一些过年的气氛。
岁月荏冉,时代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但年复一年的春节,始终是人们心中的期盼,那贴于门前的散发着喜庆色彩的对联,更是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红纸皂墨庆新年
字里行间藏寸田。
宋元明清绵延续,
常写常新是春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