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
泰伯篇第十六:这样的人,孔子深恶

泰伯篇第十六:这样的人,孔子深恶

作者: 西源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12:38 被阅读1次

原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这篇文章,孔子提到了三种人,一种是“狂而不直”,汉孔安国说:“狂者进取,宜”,可是呢,这种人却狂放而不正直;第二种是“侗而不愿”,依孔安国说,“侗”指未成器之人,即幼稚不成熟这样的人,他说,“宜谨愿”,按理说,是应该厚道的,可是,本文提到的这种人,虽“侗”但不厚道;第三种是“倥倥而不信”,“倥倥”,即无能,这种人,常理上讲应该是讲究信用的,但是,孔子见到的这类人,却根本无信,不讲信用。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按常理,人是有缺点,但也必有可取之处,可是,孔子所举的三类人,可以说,全是缺点,无任何可取之处,是小人,彻头彻尾的小人了。孔子说:“吾不知之矣”,是说他根本搞不懂了,表示他心中十分不满。

        有人说,这是孔子对那些“中人以下”不可造就的弟子说的,我倒认为,表面上看,孔子对这样的人,内心非常地不满,更有可能,也是隐晦地对当时“礼崩乐坏”的不满。春秋时代,诸侯纷争,礼乐大废,用孟子的说话,是“上下交征利”,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处在这样时代的人,必然受社会影响,随波逐波,为社会所影响和左右,而成为这样的人。所以,与其说孔子不满这些人,更可能是对当时的“礼崩乐坏”的环境不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泰伯篇第十六:这样的人,孔子深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kg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