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肚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喜欢时喜欢得不得了,烦的时候烦的不得了。
可以说,好吃时非常好吃,不好吃时,说味同嚼蜡也不为过。
猪肚味甘,微温。《本草经疏》说:“猪肚,为补脾之要品。脾胃得补,则中气益,利自止矣……补益脾胃,则精血自生,虚劳自愈。”故补中益气的食疗方多用之。
小时候,家里也常做猪肚,但那是爸爸的补品,与我们孩子无关。因为爸爸常年胃不好,妈妈崇信一副猪肚三副药,经常给爸爸做白胡椒猪肚汤。
白胡椒,性味辛、温。入胃、大肠经。含胡椒碱、胡椒脂碱和挥发油等。功能温中散寒,醒脾开胃。《本草纲目》认为它“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唐本草》说它“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海药本草》指出它可“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
后来才知道,胡椒是猪肚的标配。
锅内加冷水,放肚片、姜片、料酒(或米酒,白色,不会影响汤色;气味也不是很浓烈,更不会影响汤的味道)、白胡椒,再加上事先泡好的云豆、莲子、参须,大火烧开,文火煲两个小时,猪肚软烂后,再放红枣、枸杞子,再煲上一段时间即可。
胡椒炖猪肚也许真是治病良方,病怏怏的爸爸现在82岁了,依然活跃在书法第一线,每天练字三四个小时。而我自认健康从不保养的妈妈,62岁撒手人寰。
小时候我没怎么吃过猪肚,坐月子时却一天一个。亲爱的妈妈为了给我恢复体型,玩命用猪肚给我补,匪夷所思的是整只猪肚什么都不放,蒸熟就给我吃,没有油没有盐,吃的时候就像吃橡皮,吃到崩溃。
后来我差不多十年没有吃过猪肚,听到猪肚就想吐。直到后来吃到青椒煨猪肚。
这是湘菜馆常备的菜。
某次老乡聚会,满满当当的湘菜里,就赫然有这道名菜。小火微醺的瓦钵里,一根根赤条条的猪肚就半卧在飘荡着绿油油青椒的黄汤里,白的肚条,黄的汤汁,绿的青椒,颜值不可谓不高,好色的我马上怦然心动,忍不住尝了一口,一下惊为天人。
肚条软滑柔韧,一嚼就烂,却仍有嚼头。青椒清新微辣,渗入柔滑肚条里,让本该油腻的肚条有了几分率真,真有点不忘初心,从头来过的意味。
青椒焖肚条做法不难,难的是耐心。
前期准备复杂,蒜切片,青椒切圈,姜切片,葱挽结。猪肚处理麻烦,须用盐、醋、面粉反复处理。用水焯,捞出后在热油锅内和姜片爆炒,然后加胡椒放高压锅焖。焖几分钟后捞出又和蒜片在热油锅里爆炒,然后放猪肚汁,加蒜片和青椒焖,出锅放葱结。
肚条在焯、炒、炖、又炒、焖等多道工序里,与姜、胡椒、蒜、葱等不断荟聚,早已无多次解构、重构,口感、口味等都已是物是人非,换了人间,好像集合了湘菜里最需要的味道:鲜、香、辣,而这样的味道是附着在一根有嚼劲的肚条上,就让这样的鲜香辣定格在口里,就好像歌德在《浮士德》里对那个魔鬼说的话:美啊,请为我停留一下!
肚条,终于让美味停留了。
或者胡椒,或者青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