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年前的那个八月,我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不大的一个屋子里挤满了人,爸爸、妈妈、语文老师、班主任、教导主任……我坐在床边手里紧紧的攥着通知书,不说一句话。
“再补一年吧,你这么努力,一定会考一个更好的!”所有人这样说着,在这些苦口婆心的谆谆教导中我开始怀疑起自己的选择。
当六月底分数刚出来,同学们还在焦急的等待着录取结果时,我已重新开始了自己的高三生活,提前过起学校、家两点一线的生活,对“大学”没有了高考前的期待。
没有被迫,完全是自己的意愿,我也知道自己一定会收到一份录取通知书,但那个通知书肯定不会是从我想去的那个城市发出的。所以,义无反顾的选择去复读,心中的执念告诉我再来一年是可以去的。
通知书到了,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父母没有正眼瞧一下,只淡淡的问了一下学校,说:“既然决定了复读就复读吧。”
然而,在看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动心了。
毫不犹豫的跑去学校整理好书本,和老师说了一句“我不补了”,就跑回了家。
一大群老师登门拜访以千万条理由劝着我,一向遵循我意见的父母也当起了说客,复读吧!
2
最终,我选择了去省内的那所城市就读。
八月,有人欢喜有人忧。
当身边的朋友都在讨论着谁要去送自己时都喜笑颜开,一边羡慕着别人,一边也为自己的上学路发起愁。
从我决定去上大学开始,父母便不止一次的讨论过“谁陪我去”这个问题。父母都是农民,再加上常常晕车,都从未出过远门。虽说是在省内上学,但从家到学校,不仅要坐三四个小时的大巴,更要坐六七个小时的火车。
这个亲戚送,那个亲戚送,总归是要麻烦别人,父母从未想过他们亲自送,因为即使把我送去了,他们也担心找不到回家的路。
就在父母打算拜托亲戚前,我开始强烈要求一个人去。
19岁前,一直在县城里生活,没有去过大城市,没有坐过公交挤过公交,更没有见到过火车,所有的一切,都只在电视中见过。
和父母要求一个人去时,其实内心是忐忑不安的。
我开始一个人在百度上查去学校的路,下了大巴坐几路公交,如何买火车票,坐火车的流程,下火车后怎样到达学校……试图去证明一个人去是安全的!
小我两岁的弟弟悄悄和我说:“姐姐,我想和你去。”
我们终究需要一个人成长,父母最终同意了弟弟陪我一起去学校。
所有人都在责怪父母,孩子这么小,也放心他们出去。
3
那次,是父母第一次看着我们离家出远门。
所有的千叮咛万嘱咐都化作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我开始理解龙应台《目送》中的那句: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一会儿一个电话寻问着,除了在去火车站时坐反了公交,好在从早上折腾到晚上。安全到达了学校。
第二天报道,校园里到处是拎包的父母带着孩子报道的,以至于到宿舍时舍友都会好奇的问:“你爸爸妈妈没来吗?这是你弟弟?好懂事。”
看着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也曾失落过。
下午,弟弟失踪了……
他说他要逛逛校园,结果三四个小时不见人,后来得知他一个人开启了自嗨模式,把大学所在市的景点全部玩了一遍才慢悠悠的回了家。
独立,是从那次上大学去学校报道开始的。
大学的四年里,没有父母的庇护,我开始一个人奋斗在这里,也一个人或一群人走过了许多城市。
4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开始准备着一个人出发
四年后又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开学时一个人乘便所有的交通工具,大巴、飞机、火车、公交,辗转多天跨越大半个中国到了南方的城市上学,没有了当初的不安,失落及恐惧。
今年的八月,看着邻家的弟弟妹妹们一个个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叔叔阿姨们也忙了起来,为孩子买衣服买皮箱买手机买电脑等等,为孩子安排好了一切,一边又抱怨着孩子走的太远,担心他们不会洗衣服不会照顾自己怎么办,而孩子们则表现的很淡定,常常会说三个字——瞎担心。
父母放手也是一种爱。
孩子总要学会一个人独挡风雨,学会一个人成长。
网友评论
审视,进一步看清过去,进而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