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可能存在让人不适的描述,请谨慎阅读。)
无存在感的年轻人在隐秘的角落悄悄地燃烧
电影《燃烧》海报 来自豆瓣我们整个世界都可以燃烧,赖以生存的阳光也是燃烧而来,所以我们从生理上会像对待死亡一样对待燃烧这个神奇的现象,悲喜交加,无法自拔。
燃烧是一种毁灭,同时也是一种创造。
万物燃烧时个体本身是不会感觉自己在燃烧的,只能是“死亡”状态,以人的角度看每一个“物”的燃烧都是高光时刻,顶峰状态,像在升级,或者升维,比如“涅槃”。燃烧会剩下一些灰烬,原来的好像存在,又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但是人的燃烧对于人意义非凡,也充满恐惧,首先,区别火葬场的燃烧,馆长看了一些资料,简单描述一下人在最常见的火化过程中是什么样的情形。
人的火化过程:
我们身体赖以生存的身体最宝贵也是最廉价的身体,有多重物质组成,在800——1000℃的高温下,借助一些助燃剂,比如汽油,柴油。最开始燃烧的,最终也不会留下什么的是那些本来就是我们看重的表面物质——毛发和衣物,身体会完全暴露在火焰中,当然没有任何情绪,不会羞涩也不会恐惧。火焰温柔地抚摸这具无意义的身体,只有骨头能抵抗到最后,显得更无意义,这些活人本来看不见的东西。也许更高的温度可以让我们的躯壳完全汽化,骨灰是留下来的一点证据,或者说是留给活着的人的一个参照,但慢慢的人们认知在发展,开始改变这个认知,比如对骨灰,墓地,葬礼的认识也不同了,这个馆长回头会做个梳理。
经过高温,我们的躯体会像烤大部分食物一样,经历收缩,变形,膨胀,爆裂,水分瞬间蒸发变成这个星球上主要的物质之一——水蒸汽,他们混合在大气中,随着其他的水蒸气一起,变成云,变成雨,或者凝结成雪花,冰雹,或者雾气,不完全自由,但确是自由的形态。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是死去所有人的一个集合体。其他的肌肉,脂肪,骨骼不停地分解燃烧,转化为少许能量,同时产生一些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剩下的灰主要是骨头的灰烬和一些杂质,重量只占原来身体重量的3.5%左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有一些磷酸盐,还有就是那些我们无法代谢留在体内的金属元素,银,铅,铜,或者其他的复杂物质。每个人都不一样,因为我们经历完全不同,这些元素的比例也会不同,生前是独一无二的人,燃烧时也会是独一无二的火焰,骨灰也是独一无二的骨灰,只是这些独一无二大部分都没有价值,也不会有人认为有价值。
(此段文中数据来自网络,如有错误请指正修改)
馆长认为火化不是最好的消解人体的方式,而且还有强迫的规定,让人不爽,但这应该是现代人对死亡的最理想的认识,而且产生了大量的文化习俗演变,馆长也会慢慢学习整理,分享给大家。其实这篇文章也是在找载体,聊年轻人的状态,聊燃烧的状态,还有为什么我们会被这个现象吸引?
关于燃烧,馆长想推荐三个作品,
电影《燃烧》,徐冰的《何处惹尘埃》,蔡国强的《天梯》。
这篇文章我们先聊聊电影《燃烧》里:年轻人的燃烧。
电影《燃烧》海报 来自豆瓣
电影《燃烧》在影像的表面下隐藏着一个空间,像创作者的宝藏,需要我们共同寻找,就会和作品,和作者之间同时产生一种链接,一种交流,这种交流就是电影应该有的存在,也是每一位观者应该体验到的快感。这个宝藏同样也是隐喻的本体,馆长一直觉得电影是一种比喻,像生命一样,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比喻,只是角度和位置的变换让本体和喻体之间纠缠转换,感觉有偏差,但意思几乎相同。剧情不做介绍,没看过可以搜索看一下,而且剧透毕竟不太地道。
(关于生命和死亡之间的比喻,馆长之前还做过活动,聊这些思考:生命是死亡的比喻)
电影《燃烧》海报 来自豆瓣看了一些影评,这是一部可以开脑洞的电影,这也是电影的魅力,导演李沧东本身也是作家,根据村上春树短篇小说《烧仓房》改编,在结构和虚实上设计的迷宫一般,虚实之间也是作为观众快感的来源。电影会用一些技巧或者设定让人短时间内进入一种状态,我们像一个自由的灵魂附体在角色中,或者像个临时的上帝去观摩这些凡夫俗子的生活和命运,这本身是人的一种优越感的体现。但我们现实的生活是不是也有另一个“上帝”在观摩呢?年轻的时候我们本以为设定一个角色试试而已,没想到这么一试就是一生了。就像影片中每一个角色一样,孤独没有存在感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女孩海美,遇到了同样底层梦想当作家却从来没写过东西的男孩钟秀,还有一切近乎完美的人类典范,富有,神秘,文雅无聊的公子哥Ben.三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全球数以百亿的年轻人状态,大部分的底层会寻找一个高层作为“明星”“信仰”臣服于此不知不觉地成为猎物,而那少数的高层完美的人类是狩猎者。
我们会跟着特定的节奏进入到一个设定好的世界,成为穷人,成为底层,成为简单,天真,迷茫的普通人,没有对比,没有镜子,没有参照,我们会一直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悠然自得,或者痛苦挣扎,但世界远不是这样,他会强迫你的命运,或者说这个人的角色就应该是这样跌宕起伏。
只有燃烧才有存在感。燃烧是生与死同时存在的秘密。
年轻人是最应该“燃烧”的时候,生命的燃烧,最美好的时段,也是最煎熬,痛苦,迷茫的生命时段,所以无论您现在是什么阶段,看到这些年轻的生命都会被吸引,就像那些跳跃的火苗,那些噼里啪啦的火花上蹿下跳,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被这些身体的舞蹈吸引,又似梦似幻,似真似假的情境笼罩。馆长想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差距,和永远地失去。年轻人自己不知道自己正在燃烧,中年人留恋年轻的身体,老年回忆那些年轻的梦境和气息,我们一直在缺失中安慰自己,燃烧就是生命的样子。你看那燃烧中的火苗怎么会思考那些恼人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可以在电影里,文学作品里找到一些体验,在永远不可能交集的世界里反观自己,试探自己,看似开疆辟土,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朴树迷离,无限可能,这就有了快感,我们看到了不同阶层,甚至不同类型,其实简单说就是穷富分别开的人,他们之间彼此是怎样猜疑,影响,最后彼此燃烧,相互熄灭的。电影在用影像讲述故事,讲述人对燃烧的思考,作为人,对真爱,单纯,债务,脆弱,忽视,边缘,消失,无聊,无趣,无望,无奈,无名的年轻人怎么看呢?我们不会记得他们,甚至不会知道他们任何消息,就像没人记得我们年轻的样子,还有哪些对自己很重要对被人却无所谓的经历,我们就像刚刚燃烧的火苗,没人能记住它的样子,它产生的温度,或者转换的能量。存在本身就没有意义,存在过也没有意义,人也是如此,只是这个燃烧的过程就像电影,就像那些短暂的愉悦让人向往,让人留恋,悲喜交加,不能自拔。
我们为什么给燃烧一个意义呢?因为这是存在过仅有的证据。
电影《燃烧》海报 来自豆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