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合肥人,提起“后门”首先想到的是庐州骄傲——包拯的故事。
近千年前的大宋都城开封,迎来了新一任府尹包拯。虽说包大人铁面无私的美誉名扬天下,但任职很久却并无百姓来告状。包拯纳闷了,几番巡查,偶然发现原因:官府大门守卫森严,守门官吏依照惯例向来告状的百姓索要贿赂才给进门。
“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看来民间俚语所言非虚,包大人非常生气。处罚守门官吏后决定打开后门,让百姓随意出入告状。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门”和“走后门”两个说法。不过,世事沉浮,沧海桑田,“走后门”的意义后来发生了重大变更,不再是原来的好事了。
话说包大人去世二十多年后的徽宗年间,丞相蔡京拼命贬谪和排斥旧吏,并规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因此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
一次朝廷设宴,优伶演出一幕: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间的,即被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哲宗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口口相传,成了“走后门”的由来。
我在工作中也经历过“后门”事件,如今想来,心里依然觉得暖暖的。
几年前的九月接了个一年级的班。经过一个多月的常规训练,绝大部分孩子都已进入状态,渐渐养成了好习惯。可是,有一个小姑娘易安每天早上迟到、哭闹,很是影响全班的第一节上课。这个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小小孩子还好面子,早上起不来要哭自己太懒;进班迟到就哭同学笑话她。怎么办呢?
灵机一动,想起包大人的“走后门”,我们的教室不也有后门的吗?除了作为消防安全应急通道,平日里都是个摆设,何不利用起来?想到就做,跟易安约定:每天早上教室的后门都会开着,不管她什么时候到,不必跟老师报告,不必走前门,自己悄悄地从后门进来即可。
这个后门开的还真有效,起码易安不用天天哭着进教室了。她微笑的表情也让我宽心:小姑娘不必为迟到而感到忧心了。不过这一招如中药般,需慢慢熬制,长期服用方才见效。后门,易安一走就是三年多,直到四年级下学期她才真正做到不迟到。后来,跟上同伴步伐的易安开朗活泼、聪慧优雅, 之前的迟到并没有留下心理阴影。
“后门”一开,用处也多起来。上课期间需要上卫生间的,不必跟老师打招呼,自己悄悄从后门进出;小调皮上课坐不住,想动一动的,从后门溜出去晃一圈再回来,也不用报告老师……“后门”,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信任,他们还你以更强的自律和独立。
毕业前夕,小姑娘画了一幅画送给我。画面很简单,看起来很温馨:画中长发的老师拉着一个扎羊角辫儿的小女孩的手,共同朝着阳光升起的地方奔跑。
易安告诉我说,画里的老师是我也是她,她希望自己长大以后可以当老师,当一位像叶子老师一样的老师;这个小女孩是她也是她未来的学生,她希望自己能像叶子老师陪伴她一样陪伴自己的学生,陪着她慢慢长大,沐浴在阳光下,共赴美好明天。
易安的画和话让我深深感动。我曾以为她没有在意或是已经忘记了“走后门”事件,没有想到,她不仅记得,还留下了不可磨灭美好印象。当年的“后门”不仅为她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给予她足够的成长空间,还打开了她的心门,让阳光和梦想照进她的心扉。
如今,不知道如我这般开方便之门、让孩子走后门的事儿还有多少,但像“走后门”一样被黑化或歪曲的词语还真不少。如“胡说八道”,原本的意思是“胡人”在说“八道”。胡人,指古代中国的西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及其地理和血缘上与我们相距更远的“域外”人士;“八道”概指佛教。还有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里的“人尽可夫”,母女之间的对话如今已衍变成带着极强侮辱性的词语。
打开知识的后门,不难发现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文字记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泱泱大国,壮丽山河,文字书写了兴衰,见证了变迁。
打开学习的后门,让等待和关怀的光照进孩子的心。懂得比知道更加滋养孩子的性灵,温暖孩子的心房,让他们有力量去追寻星辰大海。
由彼门及此门,追溯字源,感受方正汉字的无穷魅力;讲述故事,回味生活学习的初心纯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