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下班回来,碰到邻居妈妈正跟孩子争执,仔细一听,孩子与邻居妈妈是关于当班长的事情。
原来,邻居孩子表现很好,进步很大,还很自律,班主任就跟孩子商量做班长,孩子没答应,班主任又找邻居妈妈,邻居妈妈感觉这是个好事就让孩子答应,孩子不想做,但邻居妈妈就逼着孩子答应做班长,由此产生了争执。
邻居妈妈认为,做班长很光荣,还能展示个人魅力,锻炼自身,但孩子认为没意思,不仅仅天天都要什么都管,还不能自由的玩,太累了。邻居妈妈就感觉孩子不想当班长是个奇葩,多少人抢着当,孩子竟然不稀罕。
很多家长是不是感觉,哪有这样的孩子,不想当班长,很多孩子挤破头皮都没有资格,孩子的心理是不是发生了扭曲?事实上,真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争抢,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去做班长,去当“官”。
孩子表现出这种“与众不同”“不随大流”,是不是就是自己本身有问题呢?这个也不一定,虽然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俗语,但谁也不轻视“我就想做个好士兵”的心理,
很多家长感觉孩子表现出这种“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行为,有点自卑,缺少朝气,充满一种“中庸”的思想。但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着以下几个原因。
家庭环境
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孩子眼里的小社会家庭就占据了一大部分,孩子通过父母的各种表现去判断这个外界的情况。很多家长自己属于“无欲无求”,每日闲散拖拉,但本着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自己理想的延续,却一直严格要求孩子“勇争第一”。
事实上,孩子自身处于一种矛盾之中,他看到的是家长的“中庸”,但家长要求的却是“奋力拼搏争取”,孩子迷茫,不知道到底哪一种才是真正的自己需要做的。孩子自身喜欢争强好胜,但是他长期处于一个这种平稳的家庭中,自身会产生一种怀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都表现出一种“消极”,如何能够要求孩子表现出“积极”呢。
限制孩子自由
孩子天性自由,他们喜欢打打闹闹,哪怕是最安静的小朋友,他们内心也是渴望一个释放的空间,所以不管是日常还是上学,都能够见到小朋友打打闹闹的身影。但作为一个班干部,可能就要一直让自己压抑内心的这种自由情绪,还要去管理别人不要打闹,实在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外界环境影响
我们常说“枪打出头鸟”,孩子们之间存在攀比,存在竞争,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观望情况,毕竟“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学到一些技能,竞争是好事,但有的时候会因为这种“过分竞争”导致一些孩子过于表现反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孩子内心感受不好
孩子受各种因素影响,学习成绩起起伏伏,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不是鼓励反而是变本加厉的责骂,甚至给孩子下一些所谓的目标,完不成怎么怎么样的方式威胁孩子。孩子不是不想考好,谁不想得到奖励,但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自然会出现成绩不均的情况。
孩子感受到不那种被重视被关心的喜悦,内心里没有一种对学校的兴趣,如何能够对学校里面这种“班干部”的竞争产生兴趣,他们害怕万一做不好就会被老师、家长责骂,万一学习突然下滑,班干部的身份也有“被罢免”的危险,他们自然“消极怠工”,不想去争抢这些“身外之物”,变得中庸。
一般情况下,孩子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看待事情的方向或者对于事物的理解有所偏差而已。爸爸妈妈需要根据孩子的正常表现,与孩子进行一些引导评价,寻找孩子没有进取心的原因,如果是合理的情况,家长也要允许孩子保持这种稳定性。
每个孩子自身性格、品质等等不同,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各不相同,孩子变得中庸,或者变得好像有所“消极”时,爸爸妈妈需要引起注意,虽然不至于产生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也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和信心,让孩子勇敢的面对,爸爸妈妈可以尝试这样做。
一、多进行亲子沟通
沟通是架起父母孩子之间的桥梁,通过沟通,可以让孩子了解父母所想,同样父母也能了解孩子所思,互相之间贴近,更好的解决一些孩子棘手但父母轻而易举的事情,增进亲子关系的亲密。
孩子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界或者一些现象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可能不成熟,可能不够理智,可能不够全面,但至少他们是在认真的思考这件事情的发生对自己有什么影响,或者自己是否可以做到这样的事情,等等。
父母通过与孩子进行沟通,可以帮助孩子缓解这种自身思考带来的压力,替孩子分担一些外界这种孩子无法理解的现象的压力,也能够给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一些有力有效的建议与支持。
父母通常感觉孩子是“翅膀硬了”,事实上,父母平日过于追求一些“功利性”的内容,忽视了与孩子的正常沟通,导致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候,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对着父母开口,不知道如何如孩提时候一样像父母求助。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需要父母的背后支持,需要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也要为孩子树立信心,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关心,在孩子遇到挫折或犹疑不决的时候,给予一次成功机会的提醒,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竞争的意义与乐趣。
二、让孩子做主
孩子能不能自己做主呢,很多家长都有疑问,因为在家长的眼里,孩子都很小,他们没有判断能力,害怕他们做的决定出现偏差,所以家长们很热衷于帮孩子做各种决定,从兴趣班的选择到辅导班的制定,从幼儿园的规划到小学的同桌等等,家长们事无巨细。
孩子在觉醒了自主意识之后,他们开始利用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反抗外界对他们的那种“捆绑”,他们想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特别是在自己爸爸妈妈面前,比如偶尔的耍性子,比如突然情绪不好不想说话等等,这些都很正常,爸爸妈妈不要着急的在他们还没有做好接受意见之前进行哄劝,这会让孩子丧失掉一次做主的机会。
孩子犯错是正常现象,只有犯错才能够真正的成长,孩子的做主也是从犯错开始。如果父母一直用自己认为的正确方式“压迫”他们,孩子很容易形成没有主见、依赖的心理,即便按照你的要求做,但并不一定保证朝着期待发展。
孩子自己做主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什么叫责任,什么叫选择,通过这些主观意识去判断对自己的成长或发展是否有利,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大脑会越来越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消极中庸。
三、一起与孩子谈理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有的孩子想要做老师,有的孩子想要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有的孩子可能只想画画,等等,孩子表达的可能不是很明确,只是知道这样一个名称,但具体该如何去实现却很模糊,爸爸妈妈需要帮助孩子实现。如果父母给孩子指出了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孩子自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父母与孩子谈论理想,不仅仅是实现理想,还有理想的明确认识,从孩子的各个角度帮助孩子去分析如何真正的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这个理想,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作出哪些的改变,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以及内在的动力,积极的向上攀登。
四、让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
孩子不愿意竞争班长,固然有自身的一些原因,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孩子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社交恐惧,比如孩子不能够适应集体生活,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孩子本应该可以争取的机会。
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公平的参与,不是为了是否可以拿到班长的位置,是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这种集体活动进行个人的锻炼,能够真正的理解集体的意义,也能够看到这种竞争带给自己的动力。
集体活动除了这种班级竞争,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比如学校的运动会,比如各种学校组织的兴趣大赛,比如社会上的一些团体活动,等等,这些都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对于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孩子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集体,也同样可以衍生出各种的坚强、不认输意志,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本身就有的特长,这有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集体活动中会涌现出一些比较典型的好同学,他们会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和模范,孩子能够认识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能够懂得其实一些事情做起来并不难,孩子们会更加愿意去模仿这些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很容易的就会成为那个想要成为的人。
五、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总是说“我为你好”“你要听我的”之类的话,要求孩子按照制定的一些规则去做,但家长自己却一点都不进步。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父母自身都不够积极,如何要求孩子变得积极向上呢?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自律爱生活,努力拼搏充满正能量,不抱怨不过于情绪化,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会是一个积极向上,敢于向前的小勇士,这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不会分辨好与不好,但家长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好展示出来给孩子做参考,孩子因为这些美好,对这个世界和社会也会充满了善意,他们会更加愿意的用自己的认真去热爱周边的事物,同时内心也一直处于阳光的状态,而不是一种过于中庸的思维。
孩子不想做班长,并不是家长想到的那样是因为“怂”,是因为没有担当,反而是因为孩子更能够看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会做出的决定。
当然,如果孩子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情绪时候,爸爸妈妈不妨用孩子的梦想和理想去激励孩子,至少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奋斗,而这个竞选也仅仅是孩子需要经历的其中一个过程而已。
【文/布丁妈妈私享会】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用爱分享育儿经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