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海外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後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經·大荒北經》
又西九十裡,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椶柟,多竹箭,其獸多㸲牛、羬羊,其鳥多鷩,其陽多玉,其陰多鐵。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里,其中多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河,其中多珚玉。
——《山海經·中山經》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山海經·大荒東經》
“夸父追日”的故事出現的很早,但直到戰國時期才被人記諸《山海經》等典籍中。但神話流傳久遠,典籍語焉不詳,又多有記錄者自身的附會或點評,使得人們對“夸父追日”的解讀變得異彩紛呈。
有人把其理解為一次悲壯的部族遷徙;也有人把夸父視作為人間盜取火種的“東方普羅米修斯”;還有人把其作為理解做祈雨或尋找水源的儀式;更有人把其理解為嘲笑不自量力之人的寓言。而我更願把其理解為古人對光明、生命和時間的探求。
拉法格在《宗教與資本》中說:“神話既不是騙子的謊話,也不是無謂的幻想產物,它們不如說是人類思維的樸素和自發的形式之一.只有當我們猜中了這些神話對於原始人和他們在許多世紀以來喪失掉了的那種意義的時候,我們才能理解人類的童年”
摒除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情節,回到“逐日”的原點上來,也許更好理解!而我之所以說“夸父追日”反映了古人對光明、生命與時間的探求,論據就是今天要說的“時”字了。下面聽佩觽給你細細道來。
“時”的古今字形演變 引自象形字典可以看出“時”的字形,大體經歷的“簡-繁-簡”三個階段的變化。
- 甲骨文、金文時期,由“日”和“之”兩部分組成。
- 小篆、隸書以及楷化後的繁體時期,由“日”和“寺”兩部分組成。
- 草書以及現代簡化字中,由“日”和“寸”兩部分組成。
甲骨文、金文時期的“時”,由“日”和“之”兩部分組成。“日”象太陽之形,以“日”為部首的字字義均與太陽有關。“之”由“一(出發地)”和“止(腳掌,表示足部動作)”組詞,表示出發前行。通常人們把此處的“之”理解作泛指運動的動符,因而,普遍認為 “時”的甲金字形會意為太陽運行的軌跡或規律。
粗略一看,這種觀點是很有說服性的。在遠古時代,人們最早形成的時間觀念就是晝夜的交替。因為白天溫度適中、光照充足,所以人們採集、狩獵等生產活動大多集中在白天。所以太陽就成了人們作息時間的參照物。《擊壤歌》 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句,正是對當時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種生活持續數千年直至電燈普及。對遠古的先民的來說,太陽就是時間,晝夜的交替就是時間的流逝。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說來“時”字跟“日”、“月”等字一樣是對自然的一種直接描述,而無人為因素的影響了?但“時間”對大多數人來說更多的是一個社會性概念,一個純自然屬性的字來表示社會屬性的概念是匪夷所思的。
其實問題在人們對“日”理解上犯了以今代古的錯誤。在近現代科學宇宙觀形成以前,太陽圍繞著大地運轉是“常識”,“恒星”是與太陽無關的,即便是被冠以“恒”的修飾,也是強調太陽恒久地存在於天上,而非位置的恒定不變。可以看出“日”本身就是一個東升西落的動符,那麼把動符“之”的主體還理解作“日”就有畫蛇添足之嫌了。
天圓地方的蓋天說“之”的主體不是太陽,那就只可能是人了。這樣一來一切都容易解釋了:“時”的造字本義並不是以太陽運行的軌跡或規律來表示時間,而是人類追隨著太陽的運轉安排作息時間,亦即時“逐日”( 逐,追也——《說文》)。
“逐日”其實就是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但絕不僅是如此。因為日常的存在會湮沒于平凡,“逐日”如果僅意味著日常,那它就絕不可能以神話的形式被記錄流傳下來,其背後還有更深刻的社會原因。
日落的背後是夜晚的降臨,夜晚代表的是黑暗、是寒冷、是野獸。在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遠古,這些因素可以說每一個都會帶來死亡。動物對死亡的恐懼是天生本能,恐懼帶來的必然是對光明、溫暖和生命無限渴求。對那時的人來說沒有什麼誘惑比得上“見到明天的太陽”。對死亡的恐懼催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所以原始宗教多以對太陽崇拜為主。“逐日”的行為也就慢慢被蒙上了一定的宗教色彩,成為人們渴望光明和生命的行為表達,成為巫師們所進行的隆重宗教儀式。
古埃及太陽崇拜十分盛行同時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特別是原始農業的發展,原來的晝夜時間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對時間也提出了微觀和宏觀上的要求。“逐日”的行為慢慢就成了對太陽運行規律進行觀測、記錄的專業性活動。那些進行“逐日”儀式的巫師們也就成了最早的天文學家、農業學家。對太陽的觀測免不了翻山越嶺,這些“逐日者們”也成了除獵人外最早的地理學家。
而“夸父追日”神話中的“夸父”,也許就是指的這種以“逐日”為業,總結太陽運行規律,制定時曆的人,一名或一群知識淵博的巫師。
夸父 蛻心堂西畫選從上面神話記載中我們也能夠找到一些關於“夸父”身份線索的信息。
- 以“夸父”為名。《廣雅·釋詁一》:夸,大也。“父”則為對成年男性的尊稱。常見的解釋均認為“夸父”指的是巨人或巨人族,而我則更願意把其理解為在某方面成就巨大而受人尊崇的人或人群。
- 以“后土”為祖。后土乃土地神,說明夸父屬於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部落。
- 以“桃木”為杖。多次出現的“桃杖”、“桃林”暗示著其身份。桃木在華夏文化中很早就有辟邪驅鬼的屬性,是巫師的象徵。
- 出生在北方的荒原名為“成都載天”的山中。屬於外遷而來的部落成員。“珥兩黃蛇,把兩黃蛇”,符合巫師神秘的形象,古代巫醫不分,“兩黃蛇”可能為藥材。
- 主要活動範圍在黃河以南的山林中,被稱作“夸父之山”。活動地區多山林,也與觀測太陽需要翻山越嶺且多居高處的特點吻合。
- 因“應龍”而死。和“蚩尤”一樣死于應龍之手。應龍傳說為有翼的飛龍,實則是黃帝手下善於蓄水攻敵的大將。
- 因“道渴”而死。不是直接被應龍殺害,而是渴死尋找水源的道路上。由“河渭”北上尋找“大澤”,證明其死於北方。
把這些信息串聯起,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夸父 張旺《九州》插畫夸父出身于北方,后遷徙到南方,屬於炎帝——蚩尤系的農業部落集團中的一員。是以“逐日”為業,制定時曆的巫師或巫師群體,知識淵博,受人尊敬。在與黃帝系遊牧部落集團的大戰中,炎帝、蚩尤敗亡后,受人尊重的夸父帶領殘部繼續與黃帝集團對抗,被善於屯土蓄水的應龍圍剿,夸父死於到北方(往北方走的原因也許是接近其故鄉)尋找水源的路上。夸父的形象似乎與我們想象的相距甚遠啊!
夸父雖死,但“逐日”的行為依舊在繼續。太陽東升西落,日照暑長寒短,太陽運行的規律漸漸被人們所掌握。同時盈虧有時的月亮、位置相對固定的星辰也被人們納入時間參考體系。以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為基礎的干支法就此誕生。
“夸父追日”的神話的最初版本中並無挽留或控制“日(即時)”的內容,那麼我們先在所聽到的版本中,夸父“為了挽留或控制太陽讓人們一直能處在光明和溫暖”的逐日動機是怎麼產生的呢?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韶華易逝、春光不在。時間從來就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時間的流逝,也代表著生命的衰老。人們對時間的緊迫感從未消失,孔夫子在大川之上感慨逝者如斯,秦始皇也渴求著長生不老。這種緊迫感也反映到了漢字之上,人們給“時”添上了挽留的手“寸(即又,表示手)”,“時”也就變成了由“日”、“之”、“寸”三部分組成的漢字。這也許就為什麼後來版本的“夸父追日”多了挽留或控制“日”的動機吧。
欲攬日入懷的夸父 攝影作品小篆、隸書以及楷化後的繁體時期,由於書寫習慣或美感平衡的原因,原來放於“日”頭上的“之”被挪到了“寸”之上。上之下寸,又恰好與漢字“寺”相同, “時”變成了由“日”和“寺”兩部分組成,印照現實“時”又有了新的社會含義。
“寺”,侍也。在家天下的背景下,百官臣工其實就是輔佐天子治國的來侍從,所以又成了“寺”官署名。如古有司掌刑案的大理寺,負責接待的鴻臚寺等。(後面會單獨講解“寺”)人們把“時”分解為“日”和“寺”兩部分解讀,反映了當時官方主持測定時間和制定曆法的社會現實,官府取代遠古的巫師們成為新的“逐日者”。中國在堯舜時期開始就已經專門設立管理時間和曆法的官職或機構了,主導觀測天象、制定曆法和核準時辰等工作。日晷、圭表、銅壺滴漏、線香等測定具體時辰的工具也開始隨之出現、使用。在報時方面,官方的主導性主要體現於在城市中設立鐘鼓樓,用於白日報時,晚上則僱傭更夫打更報時,“晨鐘暮鼓夜更漏”便是由此而來。
日晷東漢時,佛教以官方形式進入中原,白馬馱經而來的僧侶們由鴻臚寺負責接待安置。故而後來官方劃撥給僧侶居住的地方也因循稱作“寺”,即“白馬寺”。隨著佛教的興盛,以“寺”為名的官署減少,“寺”也就成為了佛教廟宇的專稱。因佛教徒修行,對早晚課等有著嚴格的時間要求,所以寺院與官府一樣設置了鐘鼓,由專門的僧侶負責報時。又因寺廟多建於遠離城市的郊野高處,鐘鼓聲傳播較遠,寺院慢慢的就代替官府成了周圍村鎮、聚落的授時機構。所以為何會有人把“時”中的“寺”當作佛寺也就不難理解了。
古寺鐘聲傳統漢字結構複雜,書寫緩慢,有時為了趕時間,慢慢就演化出簡省筆劃、潦草書寫的急就文字,也就是草書。草書中“時”被簡化為“时”,由“日”和“寸”兩部分組成。“时”的寫法十分巧妙地切合了草書的真諦——抓緊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的重要性對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更是不言而喻,簡體字也就繼承了草書對“時”的簡化;同時,“时”和“守”都有“寸”旁,也暗示著我们守時。
一寸光陰一寸金追逐太陽的“愚者”已經遠去,太陽依舊每日東升西落,時間依舊在我們指間流逝。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你做好與時間賽跑的準備了么?
不朽之逐·夸父追日 劉華龍欄目介紹:
春秋,時也,史也,世也!漢字記錄著我們華夏的歷史,
漢字本身又何嘗不是我們民族記憶的一部分?在這裡,佩
觽將帶你從漢字本身的視角來解讀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
明!
解漢字,讀歷史,知華夏。一家私語,敬請斧正。
圖片蒐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之。原創不易,請勿盜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