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8更
第一次看到李笑来老师的书单里就有这本书:
Vincent Ruggiero, 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李笑来老师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我现在还是一个原始人。
作为一个三天不看书就馋的人,我立马去亚马逊上搜索,准备下单,一看评论:
如果你是想看李笑来推荐的那本有关逻辑思维的书,就不要买这本了。
再看作者,不是一个人,原来只是书名一样。
我契而不舍的再找,发现有译本,叫《超越感觉》,再拉出评论看看:
翻译太渣,完全不通畅,给两星是给原著的......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真的是大半年,我在更新书单的时候又看到了这本书,依然是各大网站上搜都搜不到。
可是我这个人,对很多事都是:“差不多就行”,唯独对摄影和看书不愿意差不多就行,再说,李笑来老师不是说了吗,有原版就尽量看原版,不如我买本原版书看吧,正好顺便拯救一下忘的差不多的英语。
于是我问了几个代购朋友,他们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代购书,国内没有吗,某宝没有吗,答案是真的都没有,某宝上只有电子版,我怕踩坑。
本来以为让朋友帮忙买,我只等着书到就可以,没想到......
新西兰的朋友说:没找到你说的这本书;
美国的朋友说:有一本书名一样但是封面和作者不一样的,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那本;
日本的朋友和美国朋友说的一样;
终于有一个朋友的朋友在澳大利亚上学,说有这本书,原价110美元...
我......
在纠结了一番之后,我决定还是先买个某宝的电子版看一下再说,可是pdf体验感实在太差,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手抄一本?
要说不能手抄的借口实在太多,忙的时候会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甚至12点,但是我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什么更重要?
当然是成长更重要。
那就干吧。
原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10页,两个月左右可以做完。
但是昨天实际操作发现只是5页的序言我抄写加上查字典,注释,翻译就用了2.5小时。
结合现在的时间,我并没有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多少,而是结合每天具体情况来看。
今天完成第一小节:
Beyond Feelings Day 2。
第一节讲述受不同国家,文化,家庭影响的人价值观会完全不同,当你从一个环境换到另外一个环境生活几年之后也会有所改变。
感触:以前总觉得身边人都差不多,大学一次偶然知道初中同学高二就考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中部两个很厉害的学姐研究生分别上了哈佛和斯坦福。说实话,对我的震撼特别大,从前总觉得那些都是遥不可及的,没想到活生生的例子就在身边。
上大学后,在医院实习时,从家到青岛再到上海,这些经历都让我改变挺多的。
这么点内容用了很久,我写字速度挺快的,时间主要花在查字典和理解翻译上了,不过有收获总是好的。英语好的朋友心疼我每天很忙,说要翻译好了给我,我扬起傲娇的小脸拒绝了, 自己去啃,总归收获会不一样。
另外一个好消息就是在日本的一个朋友帮我找到了一家卖二手物品的店铺,有这本书,要200多块,我果断买了,哈哈~~
2017.07.09更
Beyond Feelings Day 3
今天看了第二节和第三节。
第二节讲从前我们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于家长和老师,现在由于电视(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网络还没这么发达)的普及,商业,广告,物质至上的价值观渐渐深入人心。但是,不加思考的投入过多的精力在享乐上会让人浪费一定的时间并且影响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讲自我认可或否定对结果的影响,有点类似现在说的“自证预言”。Maxwell博士在学校做一个实验,那些认为自己很笨的学生表现得就像一个失败者,哪怕一件事和他的能力完全没有关系;而当教育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原理并且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并不笨时,他们就不再表现的像之前那样笨了。对于销售人员也是一样,即使给某个销售员分一个更好的区域,如果他自我受限,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能力只有这么大,他仍然只能创造和之前一样的业绩。
第三节我自己深有体会,初升高的时候,由于一分之差分到了B班(学校分A,B两个等级),每每看到A班的学生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考试成绩不如别人觉得是应该的。还记得有一次月考,我和另外一个B班的女生物理考了满分,我们俩震惊了整个年级,可那时潜意识总觉得是因为运气好。这个因果关系现在想来也很好笑:因为自己成绩不如别人,所以觉得自己比别人笨,进而在遇到难题时随随便便就放弃了,心里想的是反正学了也不会,还不如不学,结果当然是成绩不如别人。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自证预言的死循环。
还有高中由于户口原因在山东读了一半转回东北,别人都和我说教材不一样,考试的类型不一样之类。很神奇的是我转学回去真的变成了那种笨孩子,忽然一下子觉得什么课都听不懂,总认为书里的内容完全不一样。所以结果当然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本可以上个不错的本科,最后连二本线都没到。东北除了高考以外有结业考试,我还记得我拿着物理90多分的成绩条让物理老师签字的时候他惊讶的表情,因为我那时候物理平均分在50左右。
最戏剧化的是什么:高中毕业我拿着东北的课本回来和山东课本比较的那一霎那,发现竟然连章节都几乎一样,天知道那一刻我有多崩溃。 有一段时间我都怀疑自己了,直到后来读一本心理学的书读到了“自证预言”,我才知道原理是这样。后来我做任何事情都告诉自己没问题的,竟然有很多事情就这样成功了。
2017.07.10更
Beyond feelongs Day 4
儿童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经历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观念,尤其在自我肯定或否定上,有以下四种可能:
1.我不行——你可以;
2.我不行——你不行;
3.我可以——你不行;
4.我可以——你可以。
在孩子出生到2或3岁时,大多处于第一种情况,家长会以鼓励为主,同时这时候孩子会把父母看作上帝一样无所不能,因此非常信任父母说的每一句话;
在孩子2~3岁时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有的会继续第一种,而有的人会滑向第二种或第三种。第二种情况的出现经常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冷淡和疏忽,缺乏鼓励,孩子情感上会受到伤害;第三种情况的出现则是非常使人痛苦的,每次的表达都会被否定,会让孩子疏远其他人。Harris说这种情况很可能导致因为精神失常的犯罪。只有第四种是基于对孩子的信任,有一对认为鼓励是很必要的父母是足够幸运的。他们成长在一个不加批判的环境中,他们变成那种善于思考,善于自我指导的人。他们总有一种信念就是“我可以”并且也相信其他人也可以。
看完今天的内容突然发现我何其幸运,我父母从小就以鼓励为主,考试成绩好了会替我开心并且告诉我不要骄傲,考试成绩不好也会鼓励我,相信我下次肯定会进步。即使在我高中真的很难度过的那段日子里,我爸妈也会对我说没事的,甚至安慰我说还有那么多学习不好的人后来一样很成功。这么久以来我爸经常会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没事,还有老爸呢。让我无论在多灰心的时候都不感到孤单。所以就形成了别人眼里我总是在笑着的好性格。最后一句说的特别对,别人问我意见的时候,我总会说你没问题的,肯定可以做到的,因为我真的就是这么认为的。
网友评论
另外想问下为啥不抄一个电子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