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岁的产品经理@产品@产品首页推荐
网易蜗牛读书产品体验分析报告

网易蜗牛读书产品体验分析报告

作者: 机械师wjj | 来源:发表于2017-10-07 18:43 被阅读1799次

    一、 产品概况
    1. 体验环境
    体验时间:2017.9应用版本:V1.2.2系统版本:Flyme 6.1.0.0A操作系统:Android 5.1
    2. 产品简介及定位
    按阅读时长付费的具有社交属性的移动端阅读APP。专注于优质出版书籍、深度阅读。不同于其他阅读APP的按内容付费(整本购买&按章节/字数购买)的模式,采用按阅读时长付费的模式,并引入领读人(书评书单)、问答机制,做到了功能差异化。
    3. 用户场景需求




    用户分析
    男女比例基本相同,女性用户比例略高。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发达地区。年龄主要是26-35岁之间。之前我认为主要用户是学生和一二线城市白领为主的上班族,可从年龄分布判断,学生和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19-25岁)在用户中比例并不算高,和中年用户(36-45)比例持平。我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 学生们有学校的图书馆,书籍资源丰富;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不太注重碎片化阅读。
    2. 年轻人普遍喜欢网络文学,也就是所谓的“起点爽文”,对传统文学兴趣不高。
      而至于26-35岁间的用户比例高的原因,我有以下猜测
      这些用户普遍是上班族,每天有固定的碎片时间(通勤、午休等),但没有大块的空闲时间,适合碎片化阅读来打发时间
      从年龄段来看,这些用户工作基本稳定(其中不乏大量的白领阶层),但即将踏入中年,与新人相比没有多大竞争力,对未来感到焦虑,生怕自己被时代抛弃、被新人超越,渴望获取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综合以上原因,学生用户少、白领用户比例高的现状就可以理解了。
    需求归纳

    1. 穷。买书太贵。2. 懒。买了书放着吃灰,读书没动力。3. 表达自己的欲望。
      产品分析
      1. 产品形态

      2. 功能架构

      从功能架构来看,功能主要分为工具社交两类
      工具类:书桌、书城、笔记、购买时长、阅读器
      社交类:领读、问答、书评
      3. 核心功能、业务逻辑
      核心业务逻辑:找书--->看书--->写书评

      从业务流程中提取到的核心功能:阅读器、书城、书评、书桌、问答、购买阅读时长。

    4. 关键页面
    (1)领读页


    以卡片形式展示,内容为专业书评人(资质经过蜗牛读书官方审核)对书或作者的评论、心得等。最新版本增加了优质“问答”,越来越像知乎了。有不同的标签,常见的是“书评”、“人物”、“书文”、“问答”、“书单”等,以“书评”居多。
    意义:普通读者开始阅读一本书很多时候是从其他渠道了解到有这么一本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但这种推荐人可遇不可求,很多时候都是偶然知道的。普通读者想读书,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却无从下手,这个时候自然是希望有专业人士推荐了。领读人机制就是让知识大V们给普通读者推荐书籍,讲解书中的精髓,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想法。这种机制不仅满足了普通读者的需求,还成为大V和读者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用户活跃度,增加了用户粘性。书单更像是网易云音乐的歌单,而不是传统的专题形式。专题不过是给一批书加上相同的标签而已,书单却有详细的介绍说明。
    (2)书城

    这是移动阅读类APP的基本功能之一,承担书籍分类和检索功能。
    (3)书籍详情页

    该板块包含以下模块:作者信息(点击查看作者简介及作者写的书)、在读人数、书籍介绍、目录、问答、相关书评、猜你喜欢、版权信息
    问答:类似于知乎的问答形式,一人提出问题,大家回答,而且提问风格类似,比如“xx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不过主题是围绕书籍内容展开。用于评价书籍、读者间互相交流探讨。该功能的目的提供读者间相互交流的渠道。原来的功能是“书籍评价”,和豆瓣读书类似。改为问答机制后,将所有的书记评价归入“阅读此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回答下。这种机制提供了用户间互相交流的平台,用户粘性和活跃度大大增加。原来没有这个机制时,用户读完书后有困惑、心得、想法都无处分享,也找不到共读此书的人探讨。在这种场景下,就会产生“与读同一本书的人交流”的社交需求,这是工具社交化的一个突破口。
    (4)书桌

    相当于其他阅读APP的书架功能,但只能放三本书,其余的书会单独放在一起。这是一个亮点,保证用户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有限的几本书籍,不会出现一堆书都看了一点但没一本看完的情况,有约束才有效率。
    (5)阅读器

    该板块除了基本的阅读内容外,还包括:购买时长、问答、分享、书签、目录、进度、文本设置、划线、笔记、词典、搜索等。
    笔记:标签功能的体验极佳,如图

    标签以按钮形式显示,需要时点亮。但有一个问题:标签似乎只能添加,不能编辑、删除,至少我没有找到入口。
    词典:可以中英文互译、专业名词解释等。英文翻译体验很好,但我觉得将中文翻译成英文比较鸡肋,毕竟大部分用户不是来学英语的,只是阅读,英文对辅助理解并没有什么用处。
    划线:用于标注重点。但画完线似乎只能在阅读时看到,没有其他入口。如果是用于标注,那么划线的内容应该是重要内容,或是重点要点,或是疑问难点。不管是哪种,都应该有一个独立的入口,而不是在阅读时返回头一页一页的找。而且既然笔记功能也包含了划线功能,单独放一个划线功能比较鸡肋,直接合并到笔记功能就可以。
    按阅读时长付费:现阶段提供了每天一小时免费读功能,此举目的在于培养用户习惯,有了“一小时免费”的诱惑,用户读书时间会慢慢增长,读完一小时后购买时长继续读的付费意愿也会增强。虽然这种策略盈利不如传统的按内容付费,但提供了差异化的功能,很能吸引用户。
    按阅读时长付费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了书不读的问题。很多人一看到好书就买回来,然后放在书架上吃灰。其实这种行为只能用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裨益。他们有一种“我拥有的书越多,学识就越渊博”的错觉,买书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占有欲、虚荣心。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不像“买书”这种行为一样的安慰剂,而是扎扎实实的学到了知识,有所收获。
    按时长付费会给读者很强的成就感。其他阅读APP只提供阅读进度,看了一天的书不刻意去计算也不会知道自己读了多少,学到多少。但“按时长付费”读者很清楚的知道读了多少,量化了阅读成果,有很强的成就感。
    一小时的免费时间让读者有一种紧迫感,加上阅读时页面下方的倒计时,读者阅读时总会不自觉地沉浸在阅读中,想着要充分利用这一小时,多读一些。这样阅读时不容易被干扰,读书效率高
    但有一个问题:购买的阅读时长是按自然天数计数的,这样就会出现买了7天的天数,没时间读,结果一个星期后购买的天数失效了。感觉就像7天的钱白花了,有一种被骗的感觉。虽然按情理来说应该是按实际阅读时长计费,但技术上无法实现:一天的阅读量算多少?而且不符合APP的初衷:通过按时长付费激励用户珍惜时间坚持读书。时间已经买了,至于是珍惜时间多读书还是放着不读就是用户的事了。
    5. 增长曲线、迭代记录

    增长曲线前期较为平滑,产品处于探索期,功能迭代主要是优化体验、修复bug。到V1.1.0时上线了社交相关功能,用户数开始稳定上升,6月份之后用户量爆发,产品进入成长期,之后的迭代主要是修复bug。
    6. 运营方法
    (1)2.28“网易蜗牛读书”微博开始发文(2)3.9 36氪发文推荐(3)五一期间微博活动送书(4)高考期间 微博活动,提出话题讨论(5)微博上书单、领读人推荐(6)连手京杭两地地铁,开展公益活动(7)参加南国书香节
    7. 用户反馈

    部分用户评论


    可以看出用户评论中正面评论的比例是相当大的。而负面评论中除了反馈bug外最多的就是反映图书覆盖率不够高。(其他一星差评我大概看了下,大部分都是写“一星保护”)
    竞品分析

    可以看出微信读书和多看阅读各有专长,微信阅读主打“社交化阅读”,在阅读社交化上下了很大功夫,包括好友排名、赠书、鼓励分享等功能;多看阅读则主打网络文学,衍生出了漫画、杂志这样的分类,有自己的亮点。
    总结
    优势:蜗牛读书独有的“一小时免费读”是一个大杀器,对学生党尤其有用(穷)。社交化努力也不走寻常路,实现了功能差异化,如“问答”“领读”等功能。领读人的领袖引导作用很强,可以考虑扩大利用,如读书会、阅读小组等,还有像36氪的“开氪”这种付费订阅机制,由领读人定期分享,普通读者订阅。
    劣势:和网易云音乐一样,图书覆盖率是硬伤,经常会有稍冷门一点的书就搜不到的情况。
    一些问题:1. 笔记的标签不能编辑;2. 删除划线功能比较鸡肋。
    以上文字仅为个人观点,很不成熟,请各位大佬指正。
    部分数据来源:ASO100、移动观象台、酷传监控。
    作者:机械师(邮箱:jixieshiwjj@163.com),大三狗,产品小白。想找产品相关实习,坐标太原/晋中,请大佬收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网易蜗牛读书产品体验分析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xs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