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的概念
道教约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条规被称为戒律。道教初期的戒律十分简约,主旨是戒贪欲、守清静。两晋南北朝时期,茅山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道派沿袭佛教戒律外在形式,并汲取儒家三纲五常观念,制定出"五戒"、"八戒"、"十戒"和其他戒律,目的都是为了禁绝"恶心邪欲",防范"乖言戾行"。
戒律二字中的"戒"是指防备、警惕、警戒、告戒等意思;"律"是则是指规则、约束条文,合在一起。戒律就是指道教为约束道士言行,防止其违反教规玄范而制定出的警戒条文。"戒"强调通过外界的约束来戒除种种恶行,律则强调自律,完全靠自己来规范自己、完善人格和道德。通过戒律,道教可以教诫,劝诫它的教徒们止恶从善,含妄归真。戒律同时也是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关"戒",《洞玄灵宝玄门大义》中有这样的解释:"戒,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也。"可见,通过戒律中对教徒的宗教生活和道德规范做出的具体规定,道教为教徒制定出了一套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时刻遵循的行为准则,这套规则逐渐成为了教徒们的信仰基础,教徒们正是依靠它规范着自己的思想、行为,改正着自身的不良之习,清净心身,精进修行。
☯道教戒律的起源
道教戒律是伴随着道教的兴起及传播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创立,道教开始兴起。此时的道教,还没有正式的戒条,主要依靠假托神仙的"诰谕"和"道诫"来规范人心,这只是一种劝谏,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严格的禁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道教从东汉过渡到南北朝之后,它的教团组织则由原始民间宗教逐渐上层化而成为社会主流宗教,道教的教规仪范也开始定型,正式戒条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从隋至唐,随着道教教团组织与义理在这一时期空前繁荣,道教戒律也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编纂。金元全真道出现以后,丘长春祖师恢复公开传戒,开创了道教全真道传戒仪范。到了南宋后期,道教出现了众多的宗派,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清规开始出现;明清道教曾出现过为整顿教团、中兴教门而制定的清规戒律,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是清顺治年间(1644至1662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祖师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授包含《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的三坛大戒,这些活动影响一时,并奠定了现代道教戒律的基础。
联系道长获取《玄门散识》完整版!
道长QQ:364618948
电话:18045933058
微信:139456025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