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特点之一是:读者一旦认可作者的故事或观点,极易将拥有上帝视角的叙事者全能化。即作者引经据典,读者就可能认为其饱读诗书;讲几个人生故事就认为其曾经沧海;写几篇影评就认为其看懂了不少电影。
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就像我偶尔拽一些凸显逼格的电影专有名词,却可能自己都没有真正理解其用途和含义。说的好听点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加文章可信度;说得难听点就是猪鼻子插大葱——装象。
当然优秀电影的特征之一就是解读者极易找到切入口,并在代入自己的情感后以另一种方式讲述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经典影视剧被翻拍了一遍又一遍。可也不是任何有深度的电影都适合个人风格化的解读。
千禧年以来,韩国电影逐渐失去昔日的率真清纯,一部《假如爱有天意》曾让多少人掩面而泣,取而代之的是充斥着情欲和暴力的叙事,代表导演有朴赞郁和金基德,其中2003年《老男孩》扬名戛纳彻底拉开这一序幕。
《老男孩》中,崔岷植饰演的中年大叔吴大秀在女儿生日当天被秘密绑架,并就此毫无理由地被关在一间神秘的私人监狱中,他反抗无果后,开始锻炼身体,决心复仇,并在牢中度过了漫长的15年。突然在某一天吴被放出,得以重见天日,他不顾一切地寻找自己被绑架囚禁的原因,并展开疯狂的复仇计划。
随着故事的深入,吴渐渐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圈套,当年学校的一段亲姐弟恋爱,他因为制造这段不伦恋的谣言导致姐姐跳水身亡。吴家破人亡,被秘密囚禁,疯狂的复仇以至于过程中和自己的女儿陷入不伦之恋,都是那段姐弟恋中弟弟的复仇。最终吴为了阻止女儿知道真相,自残、催眠自己进入梦境,而那个复仇的弟弟也自杀身亡。真是活活一出人间惨剧。
单从电影角度来看,《老男孩》的镜头运用、演员表演、配乐以及剧本都堪称完美,豆瓣8.2的评分当之无愧。可电影毕竟不是段子,笑笑就过去了,同为韩国电影的《熔炉》因为其巨大的社会意义让未成年聋哑人的性侵问题暴露在民众的目光之下,甚至推动了政府的司法改革。
奇观化的叙事场景并非一概不可取。如果要说场景恶心,可以去看《辛德勒的名单》或《索尔之子》中的纳粹杀人,这些令人不适的杀人场景对于控诉纳粹罪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要说大尺度,《色戒》中两位主演床戏的表情变化对于塑造人物的饱满程度不可或缺。
反观《老男孩》,导演在一个虚构的故事中运用大量极端的叙事手法:生吃活章鱼,自残割舌头,姐弟畸恋大尺度激情戏,父女不伦之恋大尺度激情戏。朴赞郁将他的电影才华挥洒在这个边缘人物的故事中,他企图挑战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然后被影评人冠以“解剖人性”“揭露社会黑暗”等等高大上的名词,更有戛纳这个“重口味电影节”的buff加成,让看不懂的吃瓜群众简直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甚至还有人关于片中的父女不伦之恋写下这样的影评“爱本身没有任何错,无论它是怎样的不合常理”,不知道这样的事真发生在身边时,作者是否还会保持这样貌似无懈可击实则没有丝毫人类社会常识的观点?
或许像《老男孩》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导演或者编剧的过度意淫,不需要在意。就像对待某一问题,过于富有想象力和缺乏想象力都是因为对问题的不够了解。
对大多数电影来说,相比于导演讲故事的功力,好的故事或者剧本才是作品的立命之本。而像戛纳这样的国际知名电影节过度追逐于极端化的叙事手段,要么就全程不食人间烟火,要么就血浆横飞、情欲爆表,对于不少禁片导演的风格形成有引导作用。
看不懂一部极端化的叙事电影,就像不能了解一个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是极正常的事情。如果真能看懂或者理解,估计抽空得去看看心理医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