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阅读推荐三秦乱弹
唐代壁画欣赏,探访古人是如何绘制?我们今天是如何保存?

唐代壁画欣赏,探访古人是如何绘制?我们今天是如何保存?

作者: 8840e9502fb3 | 来源:发表于2019-08-06 19:51 被阅读11次

1.唐壁画欣赏

【唐·李寿墓】备马侍行图

壁画,指绘制在墙壁上的画,有岩石壁画、建筑壁画、墓葬壁画等。中国古代把死和生看得一样重要、极其重视对墓葬的营建材装饰,由此产生并逐渐形成了墓养壁画艺术。

目前,中国最早的墓葬壁画发现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杨家堡村西周4号墓中。从墓底四壁残留的白色菱形几何图案可知,墓葬装饰源于居室装饰,墓葬壁画与建筑壁画有着直接的关系。

【唐·李寿墓】步行仪仗图

从西周一直到清代,各个时期的墓葬中都有壁画发现,其中以汉代、唐代墓葬壁画最为兴盛,形成墓葬考古特有的风貌,也掀开了中国绘画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黄金时代,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王亲贵族不仅生前生活奢侈、对死后的墓葬也尽全力予以美化。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地位、往往决定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以及壁画的内容。

【唐·李寿墓】侍女图

璧画作为墓葬构成要素之一,和慕葬形制、葬具、随韩品一样,成为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作为一种绘画艺术,社会时尚、艺术潮流、审美观念乃至民族之间的交往、文化的碰撞交流等,也反映到壁画内容和技巧当中。

近几十年在辽宁、内蒙、河北、北京、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四川、广东等十余个省、市的唐墓中都有壁画发现,其中以陕西发现为最多。陕西唐装壁画又主要集中在省会西安及附近地区。

【唐·新城长公主墓】擔子图

西安是唐代国都长安的所在地,西安及附近地区,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有十九位皇帝和数千位达官显贵埋葬在这里。截止目前为止,西安及附近地区经考古调查、发掘的唐代墓葬已近万座,其中有壁画的超过一百座,占中国唐代壁画墓总数的70%以上,级别也最高,上至皇帝、贵妃、皇太子、公主、亲王等老富人员,下至四品以上高级官吏。

唐代盛行厚葬,高级贵族的大型墓葬多由长斜坡墓道、多个天井、多个过洞、甬道、墓室组成,象征的是墓主人生前居住的豪华宫殿以及重重院落。壁画绘制在墓葬的各个壁面,内容因具体位置而异。

【唐·章怀太子墓】狩猎图

一般墓道多绘制青龙、白虎、出行、狩猎,过洞、天井多绘制列戟、内侍,甬道之内表示进人内室,多绘制女侍、女官、伎乐以及装饰性屏风。唐装壁画的题材大致有以下七类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狩猎驯豹、牵狗、架魔(鹞)、骑猎等。仪仗、出行步行仪仗队、骑马仪仗队、仪卫、列戟、备马、驾车、骆驼,社会生活马球、乐舞、杂技、男女侍从、庭院游乐、室内装饰。生产农耕、牧养。建筑佛寺、道观、阙、楼阁、斗栱、影作木构。

【唐·懿德太子墓】青龙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星象:金乌、蟾蜍、银河、星斗。

唐代社会开放,崇尚个性、迄今发现的壁画墓,在题材内容方面还没有完全相同的。总的来讲,唐墓壁画的内容因墓主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因时间的早晚而有所变化,初唐时期(约公元七世纪初至七世纪末),壁画题材、风格技法都有浓郁的北朝特点,农耕、牧养还有出现,仪仗和狩猎比较突出,同时适当安排日常家居生活。

【唐·李寿墓】步行仪仗图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

盛唐时期(约公元八世纪初至八世纪中叶),壁画仍然突出表现墓主人生前狩猎与仪仗出行的场面,随后逐渐减少,卧常家居生活的比重加大。

盛唐·宴饮图

中晚唐时期(约公元八世纪中叶至九世纪末),壁画盛行家居生活的表现、流行山水、飞禽内容的六扇屏风。

树下仕女(屏风六合)

唐墓壁画由于表现的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有清晰的年代标志,因此是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社会习俗、美学艺术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的甚至填补了空白、如列戟制度是唐代一项重要的等级制度,《通典》、两《唐书》(唐会要》中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列戟形状如何?又是如何安置的?是否如文献所戴,妇女亦可使用?

在唐装壁画未发现前,这些都是未解之谜。三品以上官吏,尤其是皇室人员墓葬中列戦图的发现,弥补了史书中语焉不详之处。仪卫制度也是唐代一项重要的等级制度、皇帝、太子、亲王的仪卫是怎样的组合?使用的是怎样的仪仗用具?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来自对唐装壁画中大量的仪卫图像的分析和研究。

三出阙在中国古代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享用的一种建筑样式,皇宫里、陵寝前,当年巍峨耸立、华彩绚丽的三出阙,早已在岁月的冲刷下荡然无存。

【唐·懿德太子墓】阙楼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以帝王礼仪营建的懿德太子墓,壁画中的《阙楼图》,却以其绝无仅有的特例弥补了历史的缺憾,无论是大明宫含元殿前建筑的复原还是乾陵神道前阙楼的复原,依据的都是这幅壁画。至于建筑构件的细部、从李寿墓楼阁图中的斗拱到节制墓建筑图中的斗拱,具体演变都展示得清清楚楚,极大地补充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不足。
【唐·李寿墓】列戟图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

其他方面,如兵器的配置、使用,宫廷日常生活,内宫制度,服饰、器具的演变等等,更是提供了直观的形象资料,推动了相关学科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唐墓壁画已经成为历史、考古、建筑等学科非常重要的依据,也是戏曲影视参考的重要资料。唐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中国本七丈化为主体,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经过消化、融合后、再予以创新、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土壤孕育下,形成了绘画艺术欣欣向荣、开天辟地般的繁荣景象。

【唐·章怀太子墓】仪卫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唐代出现了两部绘画著作,并流传至今都是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一部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根据这两部著作和其它文献的记载,有唐一代知名的画家大约有四百位,同立本、李思训、吴道子、王维、曹霸、帏斡、韩滉、张萱、周昉、边鸾等名家迭出,各显其长。

宋元时期的十三画科,在唐代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历史悠久的界画,更为精细、准确,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前一后相继成熟,花鸟走兽也已成形、人物鞍马更是纷呈异彩,尤其是仕女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惜的是,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变化,当初绘于纸上、绢上的卷轴画几乎无存,传世的唐代绘画作品,也多为宋人的摹本。

因此,作为唐代绘画真迹且年代明确的墓葬壁画、愈发显得珍贵。随着唐墓壁画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唐代美术史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惊喜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界画是以宫殿楼台等为主要题材的传统绘画、因作画时使用界尺画线,故称界画,其画法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建筑工匠,故又称匠学。

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初唐时期的阎立德、同立本二人就擅长画界画。

【唐·懿德太子墓】阙楼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懿德太子墓墓道东西壁的《阁楼图》,使用长8 0厘米的界尺绘制、建筑外观结羝卜构件的交接点,都按照比例描绘出来。阙为单徐虎殿顶,每阙由梯形砖台做基台,至屋顶有挑出檐外的木构平座及勾栏,局部做贴金处理。

从勾栏、望往、瘿项、寻仗等细部来看、准确清晰,是唐代三出阙写实的作品,表现出唐代建筑在结构及工程力学方面的进步,因此被认为是“工谨细巧、雍容典丽的初厝界画”。

唐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名家辈出,虽有创新。史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创“着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成一家法”的青绿山水。懿德太子墓阙楼图背景作为陪衬的远山绿树,景色蔚为壮观。山体用墨线勾勒,用青绿色沿线平涂。巫鸿先生认为李思训直接参与和影响了懿德太子墓的设计建造和装饰,此图为研究李思训的绘画风格以及唐代初期的青绿山水提供了实物资料。而在懿德太子墓前室顶部西侧发现的是书题记"扬督陛",按照方丹和昊同的看法、就是《历代名画》中擅长画山水、取法李将军的两家扬跫。

【唐·永泰公主墓】藻井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唐代水墨山水的出现,在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山水构图由咫尺千里向咫尺纵深转变,通过水墨浓淡的渲染来表现山势的阴阳向背、逐渐形成了写意趣味的水墨山水画风,其代表人物是吴道子和王维。他们对中国绘画影响巨大,在五代时占据画坛主导地位。

1994年,在陕西富平吕村唐高祖献陵陪葬区一座盛唐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六条屏风式的水墨山水画、构图上注重了前后纵深,用笔粗犷豪放、使用费墨依山石走势,按照层次、明暗关系施墨,突出了山石的质感和山体的层次,水墨技法“皴法”也已经出现。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水墨山水画、为我们认识吴道子和王维的水墨山水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边鸾是唐代著名的花鸟画画家,《唐朝名画录》记他画的孔雀“翠彩生动,金羽辉灼”,边鸾孔雀图今已不见,但早于边鸾七八十年的节愍太子李重俊墓(710年),前甬道券顶处绘有对飞的《孔雀图》,却也“翠彩生动,金羽辉灼”,成为研究壁画与卷轴画之间关系的重要资料。

【唐·安公主墓】花鸟图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

唐安公主墓(784年)墓室西壁的《花鸟图》,运用传统花鸟画技法绘制,花鸟也已经摆脱了章怀太子、韦浩等墓中居于附属地位的状况,一跃而成为主题,并构思安排在统一的整体之中,花鸟画独立为科,也应该在此时。唐安公主墓的《花鸟图》,绘制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其年代正值边鸾活跃于画坛的初期,无疑是研究边弯画风的可靠依据。

唐代擅画鞍马的画家,有陈闳、曹霸、韩斡等,杜甫《丹青引赠言将军霸》,盛赞一代画马大师曹霸、反映了当时皇家贵戚收藏名家画马的风尚。韩斡是曹霸的弟子,唐代画鞍马最为出色的画家。从传世的韩特作品《照夜白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牧马图》(现象台北故宫博物院)可知,其对马的骨骼结构、脾气习性的深人了解,已经达到传神的地步。

【唐·李寿墓】备马侍行图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

李寿墓壁画的《马出行图》中的马,形状各异,个个健壮有力,精神十足,章怀太子墓壁画《昌球图》、《狩猎出行图》中的马,骨肉停匀,劲健有力,我们从马四路晴空的姿态可以感受到“神骏追风”的气韵,府墓壁画中大量马的艺术形象证明,唐代画家对马的表现力,确实已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人物画在唐代达到了新的高度,写真能力大大超过前代,并向个性化的写实方向发展。在描写众多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人物不同的形象及内心特征,如永泰公主墓前室东壁的《宫女图》丰腴秀骨,恬静端庄,或回身,或直面,或凝思遐想,或回首顾盼,神情各不相同但又相互照应,不仅注重了体态五官的描绘,更注重了眼睛的传神表现。

【唐·永泰公主墓】宫女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的《客使图》,三位唐朝官员气宇轩昂,儒雅高贵,另外三位来访使节,通过对他们面部表情、举止的表现及彼此之间距离的安排,巧妙地反映出西方人直路、坦率的外向性格及东方人含蓄、沉稳的内在性格以及地位、身份的差异。

【唐·章怀太子墓】客使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线条不仅圆满地完成了造型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承担了人物心理活动及精神状态的刻画,唐代肖像画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很大的发展,章怀太子葛墓道东盛的《仪卫领班图》、让我们联想到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绢本《唐太宗像》。

【唐·章怀太子墓】仪卫领班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唐太宗像》是宋代肖像画的代表作之一,据研究,此像依据的是唐代的母本。将其和章怀太子墓的《仪卫领班图》相对照,可以看出其形态有着惊人的相似。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人种学博物馆藏白一幅唐纸本的水墨淡彩《仕女图》,其造型和神态与苏思勗墓墓室北壁的《仕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日本正仓院收只有天平胜宝八年(756年)光明皇后献给东大寺的一套鸟毛立女屏风,构图以及仕女的体态、衣着也与南里王村唐基壁画中的树下仕女屏风图极其相似,似乎同出于当时流行的画祥。这些无疑是研究唐慕壁画与社会流行画样之间关系的绝好资料。

2.壁画绘制的步骤

【唐·章怀太子墓】内仪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通过对西安地区唐装壁画的观察,我们了解唐墓壁画绘制的一般步骤是:先起稿整体布局、确定轮廓,再勾线定稿,最后着色。起稿方法有多种:

1.使用墨斗。主要用于画建筑和彭作木构;2.使用木枝或石块。一般用于画人物、动物;3.使用人工制粉饼(笔)。用于画人物、动物;4.使用直尺和毛笔(或木枝)。用于画边框、角线;5.使用毛笔一次勾出。用于画填补空白的辅助性图案。

【唐·章怀太子墓】殿堂侍卫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唐装壁画一幅作品常常是多种起稿方法并用,截止目前,还没有发现使用粉本的迹象。唐墓壁画颜色以红、绿、黄、黑为主。多为赭石、土红、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赋色方法以平涂为主,也有晕染、随线描彩、涂金、嫉法等。色彩的运用大胆多变,注重主体图像的表现和明暗变化。既有浓彩重墨的绚丽、又有焦墨薄彩的清淡,还有简洁清晰的白描。线条的运用也很娴熟、早期有铁线描,之后莼菜描、兰叶描较多。有的线条长近一米,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壁画的基本结构

【唐·章怀太子墓】拖盆景仕女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唐墓壁画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壁画的结构基本有三种情况:

1.先将壁面凿平(或用砖砌平),然后涂抹一层草拌泥,草拌泥之上卧抹一层掺和纤维的白灰泥,将其压平抹光。这种结构的壁画保存状况都比较好,如章怀太下葛、懿德太子参。

2.在凿平(或用砖砌平)的壁面上直接涂抹一层掺和纤维的白灰泥。这种结构的壁画保存状况也比较好,如李寿墓。

3.在草拌泥上莨接剧白灰水,如南里王村唐基。这种结构的壁画保存状况一般都比较差。

4.壁画揭取保存方法

【唐·章怀太子墓】游园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在墓葬中发现楚国后,要根据其结构决定掲取的方法,西安及附近地区庸墓壁画的发现始于二十世纪初,但因为各种限制、当时都没有能够揭取。

1953年,西北文物清理队成立,茹士安任队长,在西安、咸阳一带发现了一大批壁画墓。茹士安、郑郁文等人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后,总结出一套揭取唐墓壁画的方法,主要是两种一种为木箱套取法、用于死地杖层壁画的揭取,另一种为胶布粘取法,用于有地杖层壁画的揭取。这些经验在当时受到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肯定和重视。以后,唐装壁画的掲取一直采用此法。

【唐·永泰公主墓】藻井图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永泰公主墓壁画的掲取、加固、由在波兰学习过文物保护的胡继高先生主持,对传统的石膏加固方法加以改进、第一次使用环氧树脂获得成功,使得六十年代初成为中国历代墓葬壁画实行掲取后异地加固保护的一个重大转折期。

九十年代以来,唐装壁画的揭取加固有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9月、陕西省考占研究所掲取惠陵壁画,使用丙烯酸树脂(Paraloia B-72)作为粘接剂来代替传统的桃胶。2004年加周嗣虢国公李邕夫妇墓壁画,又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传统的壁画加固修复工艺,使用轻型蜂窝板材加丙烯酸类粘合系统作背面加固,使得唐墓壁画的揭取和加固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陕西省内揭取后的唐墓壁画主要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以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最多,保管条件也最好。壁画收藏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颜色的褪变。

【唐·薛氏墓】男侍图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保专家通过对唐墓壁画颜色褪变进行模拟研究发现、导致壁画颜色褪变的原因有光照、硫化氧气体、臭氧、霉菌、降尘五个因素。由于地处黄土高原、降尘是颜色褪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壁画的收藏,必须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独立的存放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恒温:20℃—22℃,恒温53%一55%;冷光源,将照度控制在30Lux一60Lux,并尽量减少照射时间。同时,要净化空气,使其达到无硫化物、抗氧化物及颗粒状悬浮物的洁净程度。

总之,唐代壁画属于极易破损的珍贵文物、从摘取、加固修复、保护,到日常的保管、都有很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考古、美术、文保科技、博物馆管理层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大家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携起手来共同解决壁画保护中的难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代壁画欣赏,探访古人是如何绘制?我们今天是如何保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fg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