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到杭州、上海去学习新高考改革方案,很有一些感慨。
我一直坚信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首先我认为国家这次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它从高考指向上使中学教学向素质教育接近。
其次,给我感触较大的是,上杭两地的教育(至少在这次培训中我看到的学校)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学校前面,我们的教育多年来基本没变,是十分落后且严重的应试教育模式,并且所有的教学制度都是用来保障这一应试教学模式的。十多年前在湖北,我也参加过北京的新教材培训。给我的感觉是北京当时的素质教育就已经做得很好。所以,我认为北京的教育是要超过上杭的,毕竟上杭才做了四年(当然这之前,上杭也可能有了很大程度的素质教育的变革)。与北京相比,我们的教育可能要落后更远。尽管这几年我校也走出去向他人学习,如学习昌乐二中,西峡一高等。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模式探索与改革。但总体来看,仍然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应试的本质没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评价,只看成绩。尽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学评价。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教学模式。应试教育是以分数为目的,一切教学手段以提升分数为前提来进行,而忽略学生的心理感受。而素质教育虽然也看重分数,但只是把分数当作一个检测依据,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并有意识地进行引导。
二是教学过程,强化训练。我听过语文、数学、化学等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大多数的课堂都是老师讲授技巧方法以及应用策略,然后课下大量的强化练习。这种教法是应试教育下最简单粗暴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师都是强制实施强化练习来达到了提升学生成绩的目的,而没有关注教育原理中学生的身心变化。课堂教学几乎全是讲技巧方法,而忽视知识本身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做题而讲,为了应对考试而讲。这种教法只是帮助学生解决了知识操作层面的问题,而没有解决知识原理方面的问题,更没有解决学生学习本源的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教学,即,没有解决人为什么去思考的问题。
三是课程安排制度,抢占时间。正是由于不管教学过程,而只关注分数,这样使得机械强化训练模式得以流行,并且在时间分配制度上为这一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即晚自习是公共的,是拼抢时间模式,没有任何制度上的平衡制约措施。所以,老师的强化管理本质上是抢夺更多的时间。这一模式的最大弊端是使学生丧失了自我,陷在老师控制的泥潭里挣扎,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了真正的思考能力。
个人认为,我校要真正走健康发展之路,除了应对高考环境的改变而进行的形式改变之外,首先要解决的是教育的基本内核。
教学模式无论怎么改,学科教学的本质是不变的,即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微观的学生内在动力(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二是宏观的学校制度的保障(取决于领导的教育理念)。只有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激发才能使教育落到实处,达到最佳效果。但后者是大环境,是前者实施的基础。一个学校的教学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变更,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要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效率最大化。
(本来不想再写这些空洞的东西,但偏偏参加了这次培训,激起心中的感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