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如何发现有价值的兴趣,并愿意为之坚持十年以上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已经会游泳的人看到一个正在学习游泳的人笨拙的动作,一旁叮嘱学习者放松放松再放松,然而学习者此刻紧张紧张更紧张,世界上有一部分技能是必须通过️实践学习才能够掌握的。从一个学习者到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个人投入的实践经历是十年时间。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优秀的医生、优秀的匠人、优秀的舞蹈家、优秀的工程师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实践锻炼,才能称得上专业。然而我们的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允许我们试错再试错,答案一定是试错的成本很高,尤其是时间成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三暮四朝令夕改这些词汇用在我们的职业选择和事业发展上,都是负能量的词汇,因为我们的人生玩不起。失败了可以重来的机会真的不多,失败是成功之母,复盘是成功之父,母爱般的鼓励和父爱般的引领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才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制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师父这个称谓诞生。社会导师般的师父不仅仅教技术更教会徒弟怎么做人,批量化培养人才的现代教育模式重视了技术的教育,但缺少了个性化的育人,这一课交给了从学校毕业之后面对的社会,无论是海归还是985高校毕业的研究型人才,还是普通学校培育的应用型人才,在融入社会方面都自觉不自觉地会补上这一课。尤其是在毕业后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前三年,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融入期,桀骜不驯的性格和并不合群的个性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被改变。这是一个人才发展的灵魂陪伴空窗期,如果原生家庭的父母比较优秀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解决职场危机的引导,做好一个职场参谋,孩子可能很快渡过这个职场适应期并渐渐适应稳定下来。如果原生家庭的父母限于自己的职场经验不能为孩子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那么我们很可能会得到一个三年跳槽了若干次还不能明确自己职业规划的准失业者。通常,我作为面试官在收到三年跳槽了若干次的应聘人员的简历时,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位“人才”没有搞清楚用人单位为什么要聘用一个员工。劳动法保护用人单位和人才双向选择的权利,就像婚姻法也保护男方和女方自由选择的权利,但过度使用这种自由解除合约的权利,会给下一位合作伙伴带来心理上的极度不安,这种不安是达成合作的巨大阻力。
人生只有一杆,大学四年+大学毕业后五年是融入职场的黄金九年,再之后的十年是职场爬升的白金十年,这十九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极其关键。我们听说过很多四十岁之后奋斗成功的案例,但去分析成功者的这十九年,无一例外都是做出了成功之前的巨大付出和铺垫。诚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我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自证困境犹如迷宫一般消耗着我们的精力和时间。让信任的社会导师引导出自己的兴趣,然后让兴趣成为自己日后发展的导师,解决了自我兴趣的“自证闭环”,兴趣是可以通过选择和坚持来培育出来的,导师的选择就是兴趣的选择。如果你想成为谁,那就先去靠近谁,社会导师实际上就是自己未来的职场榜样,是你愿意叫一声师父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