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周末回了趟外婆家,外婆做的饭总是让我回想起童年的岁月。
小时候,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都说人的童年时光对一个人印象深远,不可磨灭。外婆做的菜的味道,不不动声色地根植进了我的味蕾。
外婆炒的土豆片是我吃过的炒的最好最有农家特色的菜肴。家乡这边农家乐很多,但是炒的菜我总也觉得没有外婆炒的好吃。
难道是外婆的人生阅历比较丰富,做菜的手法历经多年修炼醇熟,所以才比别人做的美味?
后来我想,大概是外婆的菜里浇灌了亲情的味道,于我而言,有了亲切的感觉,所以才觉得别人炒的这道菜都没有外婆做的好吃。
有人离家万里,远渡重洋,吃过多少山珍海味,玉盘珍馐,骨子里念念不忘依然是故乡的味道。家,是人心柔软的地方,也是我们戒不掉的一块柔软。
热爱自由的人总想逃离家乡,等到真的离开家乡,才发现自己已经是家乡的一部分,和家乡那么紧紧相依,密不可分了。而在那个自己拼命想逃离的地方,生活着的,是自己最亲的家人。
生于斯,长于斯。莫文蔚在《食神》里说过这句话。我们的身上,有家乡的气息和烙印。
02
《小森林》里的主角从大城市里归来,她在宁静优美的山村里独自生活,在房间做饭、去地里采摘播种收集食材。在这里休养生息了一段时间,旖旎的乡村风光、融化在食物间的温情和母亲留下的真挚的爱都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疗愈着这个遭受考试失败的女孩。
最终,她得以鼓起勇气,重新返回城市,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道路。美食、家、亲情,这都是可以给我们力量的东西,绵延不断,根深蒂固,植入内心。
女主角是一个长相娴静秀美,眼神里有一丝云淡风轻和波澜不惊的气质淡雅的女孩子,但她又是如此有趣和热爱生活的人。
电影镜头把她拍得很静美柔和,与电影想要呈现的主题相得益彰,每一帧都是治愈系的画面,让你的心灵舒服熨帖。
我一直觉得自己感情细腻,对生活体察入微,敏感脆弱。但当看到这一类文艺温暖的片子,我总不禁欣赏导演和编剧的细腻真挚,我才发现被我忽视掉的生活里的那些细碎的小美好。
电影里的镜头总是格外美好,但艺术原本是来源于生活,经由加工才高于生活的呀!生活在这个世界每个角落的我们心底也有一个最美好的伊甸园。
03
豆瓣8.9分的高分,能引起那么多观影者的共鸣,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和《深夜食堂》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介绍食材的做法,吸引的都是一群吃货。
这部电影,是有温度的。人是感情动物,所以好的作品一定寄托了某种情怀和寓意。果然看到最后,母亲的戏份出来了。
母亲偷偷离开家门,离开女儿,却在来信里只提到一道菜的做法,丝毫未提到对女儿的想念之情。她的本意却是想让自己的女儿有搏击命运风浪的勇气,在泥土的芬芳,美味的食物里体悟到生活真正的模样,“生活中只有一种理想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女儿师承母亲,对做菜也有很强的天赋,挂好红彤彤的柿子晒成柿饼,回忆着妈妈做菜的方法,创新出新的糕点制作方法。
我不是爱做饭的人,文艺青年身上没有烟火气息,说的可能就是我。我是不喜欢那股油烟味儿的。他让我觉得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萧索、烦闷。
母女两代,厨艺延续,血脉相续。
我才了悟最后升华的主题,原来说的是母亲那朴实无华却真挚深沉的爱。乡土、田园,也是大自然和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返璞归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如是说。
当然这仅仅我一家之言,不同的人看这部电影内心里的涟漪也不尽相同,如此,才更有趣,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