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几天读完《斯大林的失误:苏德战争前十天的悲剧》一书,作者康斯坦丁本人祖父母是苏德战争发生时候的亲历者。他的祖父母所在的塞瓦斯托波尔是德军1941年突袭苏联时最早发动空袭的城市。此书是对苏德战争发生后最开始的十天——也就是6月22日至7月3日(斯大林对德军突袭苏联事件的第一次公开讲话发生在7月3日这一天)——期间的各方面军的损失,军队将领和普通士兵的表现,人民的恐慌和期望,高级将领和干部的应对及担忧……
作者的用了比较写实的笔法再现苏联前线的军民对于突如其来的德国进攻的各种反应:军官家属们选择逃亡,因为怕成为德军俘虏而成为要挟自己家人的人质;军官们面对逃亡人群的复杂心态,挂念自己妻儿的安危却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普通士兵趁乱对实施过大清洗的贝利亚的秘密警察进行报复性暗杀;高级军官需要如何汇报前线战况会不激怒斯大林,同时对前线的指挥也必须猜测什么样的决策会不引起斯大林的猜忌以致被扣上德国奸细的帽子送到古拉格甚至直接被枪毙;斯大林周围的文武集团则继续在为争宠而明争暗斗,或者在为是不是保留斯大林的统治犹豫;斯大林本人则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事实,也许他意识到自己判断的失误,也许他觉得他的末日就要来临——直到他确信自己仍然保有这个国家最高权力的时候。
这样的混乱是如何出现的?作者给出了几个解释:战争观念的陈旧;战略意图的模糊;对形势判断的失误;军队灵活机动性丧失;《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干扰;大清洗的影响。
这部分先说战争观念的陈旧。
作者对二战英雄朱可夫虽然带有明显的不以为然的口吻,认为朱可夫除了是大清洗的获益者之外,不过是和巴甫洛夫等人在斯大林面前争宠成功的幸运儿,对历史给予的朱可夫的成就也抱着明显的批判怀疑态度,认为历史给予朱可夫的地位评价言过其实了。但是,在本书的开头还是很客观的陈述了朱可夫的一系列颇有预见性的观点:战争已经到了轰炸机和坦克的时代;1941年,即使是经过了斯大林精心挑选的苏联情报员提供的信息,也说明了德军将在近期对苏联发动主动进攻;用战前军事演习机会向斯大林提出红军部署有问题——朱可夫此时的结论是引人注意的: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这个国家都没有做好准备。单从数字上看,红军很庞大,有482万人,其中290万人已经驻扎在西部边界,然而由于缺乏现代化武器,成千上万的士兵只能充当炮灰——这一切,在战争爆发后都不幸成真……可惜斯大林听不进他的意见。
以前的历史架构中,我们一直认为苏联是具有强大的现代化武器的。所以,过去说起这段历史,我们往往认为,苏军与德军相比没有武器代差,苏联一开始的溃败是因为大清洗把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清洗掉了,事实却可能没那么简单。的确,从坦克和飞机数量来看,苏联远占优势——比如苏联红军有1.42万辆坦克,而德国的这个数字只有3350辆。但是,苏联的1.42万辆坦克中大量都是过时坦克,新研制的性能优良的中型T-34坦克和重型KV坦克只有1861辆配备给了军队,配置在西部的只有1475辆。苏联的机械化师组建速度也很慢,作者把这归咎于斯大林和他信任的三大元帅伏洛希罗夫、布琼尼和库利克都是坚定的骑兵支持者因而严重怀疑坦克的作用。至于空军方面,作者也用大量的数据来说明:情况甚至更糟糕。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也许是作者强烈的主观因素,特别是对斯大林时代的极度厌恶情绪,所以对双方的力量代差分析多少有点偏差,苏联红军的装备和德国相比确实有差距,但这个差距应该是被过度解读了。在对比中,对苏联的装备多少低估了。但是,无论如何,该书的详尽数据还是可以给我们展现当年的战争理论、装备现代化发展轨迹以及在苏联高级将领和苏维埃党内高级领导人对这一趋势的认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