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欢胡思乱想的我来说,读着留下太多谜团的《红楼梦》时,很多故事情节无法一次看个明白,更难以理解的是,金钏跳井,为什么大部分人归咎于王夫人的无情?及至前日,刚从外地学习回来的我,闲散中再读宝玉调戏金钏这一段,忽然被金钏的胆大妄为给震到了。
即使身处当今社会,在领导面前,很多话都是不能说出口的。更何况,在封建制度非常严格的《红楼梦》这本书中所表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身份卑微的丫鬟,金钏到底为何说出罪该万死的话来?
好,先回到事发现场:宝玉跟黛玉和好如初之后,来到贾母处,又不小心说错话惹恼了宝钗,又怕黛玉多心,说不得忍气,无精打彩,一直出来。
谁知目今盛暑之际,又当早饭已过,各处主仆人等多半都因日长神倦,宝玉背着手,到一处,一处鸦雀无声。从贾母这里出来往西,走过了穿堂便是凤姐的院落。到他院门前,只见院门掩着,知道凤姐素日的规矩,每到天热,午间要歇一个时辰的,进去不便。遂进角门,来到王夫人上房。只见几个丫头手里拿着针线,却打盹儿。王夫人在里间凉床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斜着眼乱恍。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朵上的坠子一摘。金钏儿睁眼,见是宝玉,宝玉便悄俏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金钏抿嘴儿一笑,摆手叫他出去,仍合上眼。
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的,悄俏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一丸出来,向金钏儿嘴里一送,金钏儿也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和太太讨了你,咱们在一处吧?”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等太太醒了,我就说。”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俗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告诉你个巧方儿,你往东小院儿里头拿环哥儿和彩云去。”宝玉笑道:“谁管他的事呢!咱们只说咱们的。”(第30回)
这里先不做任何评判或解读,再看一段凤姐贴身丫鬟丰儿在周瑞家的送宫花时的行事: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儿唠叨了一回,便往凤姐处来。穿过了夹道子,从李纨后窗下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凤姐院中。走至堂屋,只见小丫头丰儿坐在房门槛儿上,见周瑞家的来了,连忙的摆手儿,叫他往东屋里去。周瑞家的会意,忙着蹑手蹑脚儿的往东边屋里来,只见奶子拍着大姐儿睡觉呢。
不说别处,单说贾府,有午休习惯,而且这个时候,到一处,一处鸦雀无声。无论是主子还是丫鬟,基本都进入了午休的状态。如果不是王夫人需要捶腿,大概金钏也该打盹儿。即便捶腿,金钏也是一边捶腿一边斜着眼乱恍。按理说,宝玉也是要睡午觉的,只是这一刻实在无聊,就有意无意的跑妈妈王夫人这里来了。
结果,看到金钏便有些恋恋不舍了,这个时候的宝玉,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很调皮的拽了一下金钏的耳坠子,又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此刻的金钏还保持着职业素养,摆了摆手让宝玉出去,然后仍合了眼。却不料,调皮的小祖宗并没有离开,反而更近一步的挑逗金钏,要等太太醒了,讨了金钏在一处。
或许做久了贴身丫鬟,自以为再无变故,由此放松了警惕,又自作聪明的认定主子这会儿是睡着了,所以,金钏大着胆子说,你忙什么?金簪儿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如果到此为止,也还好。王夫人未必不了解自己儿子的脾气秉性,也不见得不能包容身边的丫鬟和自己儿子说笑几句。坏就坏在,金钏接下来居然毫不廉耻地说道:“我告诉你个巧方儿(也有版本做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儿里头拿环哥儿和彩云去。”
何谓巧方儿?按照字面意思来解读,应该是很巧妙的方子,可以直白地解释为好的方子。但在此处,这个巧方儿却有挑逗的意味,而且指向明确:往东小院儿里头拿环哥儿和彩云去。拿环哥儿和彩云什么?彩云是贾环的通房丫鬟,他们在一处,自然是男女之间的行止。金钏在主子面前,如此八卦另一个少主子,并挑唆眼前的少主子,去拿正在云雨欢爱的另一个少主子。回过头再对照丰儿的一番作为:见周瑞家的来了,连忙的摆手儿,叫他往东屋里去。便知金钏这罪过,到底有多大了。她不仅忘了自己的身份、职责所在,也不记得“祸从口出”这一祖训了。
也难怪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儿!好好儿的爷们,都叫你们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跑了。这里金钏儿半边脸火热,一声不敢言语。登时众丫头听见王夫人醒了,都忙进来。王夫人便叫:“玉钏儿,把你妈叫来!带出你姐姐去。”金钏儿听见,忙跪下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要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第30回)
很有意思是不是?等到主子发怒了,才知道错了,又巴望着“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一理由可以将功补过。可是,既然已经跟了太太十来年,如何不清楚太太的脾气秉性及喜好?如何不懂得身为皇亲国戚的贾府之规矩?又如何胆大到挑唆宝玉去“捉奸”?哎,久居职场的资深贴身秘书长,金钏实在不该犯这个错误:调笑+八卦+引诱捉奸。
所以,就算宝玉有责任,王夫人太过无情,金钏也是咎由自取。更可恨的是,她能伸不能屈,没有一点耐心,想个什么法子向宽厚仁慈的王夫人证明自己的清白,并等待机会重回职场。而是越想越憋屈,越想越没脸见人,一气之下跳井自尽。
从这一点来看,不如赵姨娘。赵姨娘的处境并不比贾府的丫鬟婆子好到哪里去,可她就是可以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和儿子贾环争一争。虽然她的行事风格,漠尘仍然看不下去,也很难像喜欢钗黛凤那样去喜欢她,但这半年来,反观晴雯、金钏等人的悲剧人生,倒是越来越敬服赵姨娘这个人了。
其实,人生处处是“职场”,因为祸从口出、因言获罪这类事情,自古以来便层出不穷的上演着。比较有名的一段历史,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杨修,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并且善于揣测领导的心思。话说某夜行军打仗,杨修在曹营帐中,恰遇将领请示曹操行军令,曹操此时正食一鸡肋,烦躁的他扬了下手中的鸡肋说,“就拿这个做行军令吧”。杨修闻言,回帐中,打点行头准备撤退,帐中余人纳闷问之,杨修曰“所谓鸡肋,食之而无味,弃之尚可惜。今主公以此为令,不喻此行?!退之为上策,故如是。”曹操得知后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斩首示众。
也许,很多人认为是曹操太小肚鸡肠,不过是找个借口杀杨修罢了。然而,反过来讲,杨修之死,何尝不是死在嘴上?所以,佛家讲止语,道德经里讲知者不言。从浅层次来讲,就是告诉我们,不要随便说话,随便说话会死人的。
“童言无忌”只适合小孩子,作为一个成年人,要用余生来学会说话和止语。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说,必须做到心里有数,嘴上随时带个把门的。
原创不易,感谢你的点赞、打赏与转发!
文/费漠尘,针对红楼梦的阐述及解析,均属个人观念与感悟。文中图片均取自87版红楼梦剧照,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感恩遇见!
更多尘锁红楼请点击下面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