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观行》第九章 观人
红林悟道《韩非子-观行》上一章韩非子先给我们讲了三个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他讲这三个自然现象与规律是想告诉君主这是自然界的客观实事,我们不能因此而多愁善感,喜形于色,应该泰然处之,心平气和。但这显然没有人能办得到,但这就是做为君主必修的课,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既然做到了君主的位置就要按此要求严格自律。韩非子讲自然规律让君主虚静以待,其实质是是将自然规律引申到国家治理中,是想告诉君主面对国家事物在臣子面前要处变为惊,隐藏自己,这样就不会被臣子所利用,不会让忠贞人士离心离德,聪明的人摸到底细。这就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现在看来《韩非子》一书是一本表面上是宣扬法家思想依法治国,实则是一本君主成功学。想想也是,在分封制即将崩溃的情况下,周天子名存实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只有中央集权制可以结束这种混乱,中央集权制随之产生权力集中的问题,如何让君主与国家长治久安,法家提出了依法治国,用律法来确定、约束、管治君主与国家,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世间万物受“道”而成,按“道”运行,则生生不息,和谐共生。韩非子希望君主也能像“道”一样,或是禀赋“道”的特性,治理国家。
“道”孕育万物,所以君主应该“古明主观人,不使人观己。”意思是所以明君观察别人,而不让别人观察自己。这里不存在等级与歧视的说法,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就象我们无法认清宇宙与自然规律一样,为君之道自然是要臣子无法认识君主。道可视万物,而万物不可视道。道,是规律(能量),无形无相,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人的认知局限性让我们只能看到眼力之所及,包括通过科学仪器所观察到的,但这并不是事物的真实与全部。
韩非子的最终目的是想告诉君主,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住国家律法来治理国家。所以他说“明于尧不能独成,乌获之不能自举,贲育之不能自胜,以法术则观行之道毕矣。”意思是明白唐尧不能单独成功,乌获不能举起自己,孟责、夏育不能胜过自我,运用法术则观察臣下行为的道理就尽在其中了。说来说去,重点就在“法术则观行之道毕矣”用律法做为标准来观察和衡量臣子的行为,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人力有限,“道”法无边,以法为准,则国治民安。君主虽名为君主,却又有谁能真正达到“道”的境界,几乎没有,君主为君,也只是名而已。韩非子正是看到了人力之限,君主名君,所以才让君主遵道借法,借住律法的力量实现君主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中国封建时期,做一个传统中央集权制的君主其实很难,既受国家礼制的限制与约束,还受臣子与百姓的监督,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朝代的兴替,让臣子与百姓知道如果君主不能替天行道让百姓安康,他们是可以选择别人来替天行道的,这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明主观人,不使人观己。明于尧不能独成,乌获之不能自举,贲育之不能自胜,以法术则观行之道毕矣。】
韩非子这一节的思想应该是现代国家的立国之本,人类科学发展到近代,发现并证明人力是有限的,是不能达到“道”的境界,所以我们要用法律来治理社会管理国家,法律是“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具有“道”的作用,远比人力要强有效,这就是依法治国的渊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