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的女儿刚刚三岁,便又开始计划要生二胎。
表妹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公公婆婆都是半病,长年需要吃药维持。
老人观念陈旧,总想抱个孙子,从孙女刚满一周岁起,就含沙射影,有意地在表妹夫妇耳边提及,起初小两口年轻,沉浸在三人幸福世界,无从理会。
年初,姑妈偏瘫,卧床不起,整日需要伺候,虽说姑父在侧,但也少不了小两口从旁照顾料理。姑妈膝下只有一子,重担就落在表妹夫妇二人身上。
再要个孩子的计划就被小两口重视起来,他们是这样考虑:虽然现在年轻,但也要为将来打算,如果待年老体衰或天有不测,需要人照顾,身边一个孩子哪能够?那得给孩子多大压力?
夫妻二人着眼将来,开始紧衣缩食,精打细算。完全丢掉二十五岁青年人应有的朝气,为了孩子,屈就自己,压低身段。
逢年过节,两人不敢给自己添置衣物,但把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不敢去大型超市,如有需购物品,就等着有露天集会再去;在外边饥肠辘辘,六元一碗的凉皮,两人看着女儿吃,却说自己吃不惯这味……
他们省吃俭用,活得卑微。苛责自己,成全孩子,深藏本性与欲望,爱得深沉,迷失自我。
这是中国父母的通病,为了后代,压抑作践自己,用低到尘埃的姿态去拔高孩子的身姿。这种不计较得失的心态是否真的能换回孩子灿烂辉煌的明天,没有人能够保证,但他们依然俯首甘为孺子牛,希冀用自己任劳任怨的一生去对赌不确定的明天。
2
雪梅是带着十三岁孩子的单亲妈妈,独自经营着一家美容店铺。孩子七岁时,和丈夫离异,此后一直没有再找人家。
街坊四邻帮她介绍过几个人家,但她怕嫁过去,委屈孩子,就不曾答应,渐渐地,组建新的家庭的想法也就淡化,无人再提。
美容业最近有些不景气,由于入行门槛低,同行竞争太厉害,挣得的收入勉强够维持家里的正常运转。
孩子就读于市里最好的初中,各项花销不菲。她把这几年攒下的所有积蓄都花费在儿子身上,买各种学习资料,参加课外兴趣辅导班,生怕孩子落人之后。
孩子学习成绩处于班里中下游,报的各种兴趣班也是名存实亡。经常是钱给交了,初期也把孩子思想做透了,可孩子总是去个七八次就开始打起退堂鼓,再也不愿去了。任凭她苦口婆心劝说,孩子也是无动于衷。
雪梅没辙,满心怨气,逢人就倒苦水,说孩子的不是,有时孩子在身侧,也不管不顾,说到动情处,就掉眼泪。孩子反感,就想逃离现场。
她像抓到了孩子的小辫子,委屈哗啦一下子倾倒出来。
“你说我一个人带大你容易吗,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让你学跆拳道,学两天你嫌累,跳舞也是说不去就不去,你说你要干嘛?”
孩子低着头,搓动着衣角,也不说话,似闯了祸后不知所措。
外人害怕孩子难堪,忙打圆场,
“孩子小,长大就好了。”
趁雪梅外出买菜,我们问孩子:“你妈妈帮你报那么多学习班,你为什么说不去就不去了呢?如果不愿意,开始就和妈妈说清楚多好。”
孩子一脸委屈。
“我喜欢画画,可妈妈说那没什么前途,就不让我再动画笔。”
他停顿一分钟,深吸一口气,挠挠头,
“她老给我安排,我不喜欢,可我知道她不容易,是真的为我好,就没敢拒绝,才勉强同的意。”
沟通,有时是增加亲子关系紧密度的有效方式。但即使是在孩子把自己意愿清楚地表达出来时,大多数的中国父母却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孩子思想之上。
在他们看来,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是对等的个体,是有主次,有轻重的存在。论思想之成熟,眼光之高低,阅历之丰富,他们有权利及义务对孩子现阶段的人生指手画脚,人为干预,替孩子做决断。
即使矫枉过正,也无足轻重。至少他们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不顺从或是反叛,那就站在道德制高点,无形中对孩子进行施压,绑架,也为自己越俎代庖的行径找到开释的理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多的人为干预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叛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也会逐步拉大。
3
中国父母是最伟大的人群,他们默默付出,任劳任怨,虐待自己,也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他们参与并策划孩子的人生,无微不至,乐此不疲。
我们能在周围或在网络看到各式各样的新闻,父母怕孩子累着,从不让做家务,孩子也乐得撒手不管,窝在沙发里玩游戏;身处贫寒之家的学子,父母怕给孩子丢脸,从不敢去学校探视;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业,家中遇有老人离世,也不敢赶快告诉孩子……
这是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也是在无形捧杀。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参与了孩子各个阶段的人生进程,树立并引导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但是这种一味贬低,委屈自己,抬高孩子的做法是否值得,显然需要商榷。父母一厢情愿,不计成本的付出是否真正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呢?
答案却并不肯定。
我们看到在这一环境体系下长大的孩子,却极具缺乏感恩之心。尽管父母倾其所有,但孩子喋喋不休的抱怨仍在上演。
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在不断的学习中进化,适度的攀比有助于自我成长,但过度的比较会成为虚荣心膨胀的温床。虚荣变异的后果就是孩子要么不认同父母所做的一切,要么嫌弃父母做的还不够好,付出的不够多。
在孩子眼里,他们不会把今日的处境归咎于自己的不努力,而是会把造成这一根源的责任推卸出去。
理所当然的,孩子只会形成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谈何会有亲情的反哺?
那么舒服的亲子关系究竟是怎样才好。在孩子有自我认识的初期,就应着力于做到和他一同成长,做到有问题不逃避,不闪躲,尽量坦诚面对。
父母和孩子要加强沟通,协同进步,有关于孩子的事情尽量征询他们的意见,也好在替孩子做决定时,做到心中有数。父母不要过于强势的对孩子的人生所走的每个阶段,大包大揽,而让孩子缺少体验,对于自己该承担的责任一笔带过。
父母不要过度使用“善意的谎言”,该面对就不要逃避,这只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增加他人生的阅历。
要记住,你们都是平等的个体,没有谁对谁的亏欠。父母没有必要对自我严重贬低,苛责自己,从而变相地对孩子过度弥补。这样,只会加剧亲子之间关系的落差,不利于彼此的平等。
好的亲子关系是双方的两不亏欠,互懂彼此。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已是最大的给予,父母也欣喜孩子的成长有自己最舒心的陪伴。
我们不希望时隔多年,或是在父母故去以后,才换来一句抱歉或哪一方的释怀,那样显得时日太过遥远,等待太过漫长。
为何不是在双方的共同成长中探寻彼此的最大和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