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哉,我先秦散文》系列第五章 《左传》6:如何赏析《左传》中的人物
文/杜豆豆
古仕女图:《红楼梦》
1
我记得中学时读《红楼梦》,500多个人物,读着读着自己就搞糊涂了。心里纳闷,这曹雪芹能耐就是大啊,这样的一大家子人,居然被他理得清清楚楚,写得栩栩如生。什么人该说什么话,暗含的什么意思,为后面的情节打了什么伏笔,这一环套一环的,环环相扣,笔笔生动,简直神人呢。
不过,读完《左传》,我不得不说,和左丘明这个“大神”比起来,曹雪芹还真没法与其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左传》里写了1400多个人物,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士卒奴仆,形形色色,不可胜数,这些人物无不描写得惟妙惟肖。而且时间跨度长达200多年,涉及到几百场战争,大大小小的事件更是多如牛毛。单凭这些,左丘明这祖师爷就当之无愧。
尽管《左传》主要是叙事的,并没有单纯象《史记》那样发明了纪传体专门去写人,或者像《红楼梦》这样去刻意塑造人物形象。但它穿插在事件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却一样精彩纷呈。
那么,该如何去读《左传》,让自己不至于陷入到这1000多个人物里,把自己搞糊涂,同时,又能学到作者高超的人物刻画技巧呢?
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如何赏析《左传》中的人物。
很多做学问的,喜欢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了,仿佛别人越看不懂,就显得自己学问越高深。我觉得这样做很无聊。我喜欢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因此,对于赏析《左传》中的人物,我也总结了一个简单的三步法:
第一步、将人物分为大人物和 小人物两类;
第二步、对大人物重点梳理大事和德行;
第三步、对小人物,关键是抓细节,尤其是动态描写。
下面,我来逐一解读,希望对你读《左传》的人物,尽到一臂之力。
2
首先第一步、将人物分为大人物和 小人物两类。
有人可能有疑问,为什么要把人物分为大人物和 小人物两类呢?
原因很简单,《左传》是编年体史书,重点是写事,用事件来总结历史教训、警示后人用的,人物都是在事件中融合和穿插的事件元素。既然是元素,自然就会很多。但是,再多,也总有重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所以,搞清楚《左传》人物,先要分清主次。为了方便记忆,我就将重要的人物命名为“大人物”,次要的的人物命名为“小人物”。对应到学术界,通常将其分为“累积型”和“闪现”型。“累积型”和“闪现”型这一分法,来源于孙绿怡在《<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形象分类。
“大人物”占少数,主要是大国国君和卿士大夫,他们的事迹分散在各年叙事中,只有将这些跨了N多年的N件大事串联起来,你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典型代表人物如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子产、赵盾等。
“小人物”占绝大多数,往往都是通过一件事或一个巴掌数得过来的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笔法灵活,文字简练。虽然这些人物形象出场都是一瞬间,却总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典型代表人物有石蜡、头须、郑武姜、介子推之母等。
大人物的事件虽然时间跨度长,但你架不住人家出场次数多呀,作者可以从方方面面对大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刻画,读者也就能一遍遍地加深对大人物的理解,留下深刻印象。这就像电视剧里的主角,镜头多了,你就算不刻意去记,也基本能记住七七八八。
小人物就不一样了,出镜率不高,很多都是一闪而过,这样的镜头,就要求在一瞬间能够达到“惊鸿一瞥”的效果。为此,作者采用了高超的技艺,成功地塑造了这近千个小人物,一样让我们记住了这些载入汗青史册的生动形象。
大人物和小人物分清楚了,我们下一步就要针对他们进行不同方式的阅读。
大人物重耳3
第二步,对大人物重点梳理大事和德行。
大人物,都是通过具体的大事记来体现的,《左传》特别注意选取大人物一生的典型事例。做为历史记载,这些事例,往往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政治事件。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紧张冲突中,大人物的能力和性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比如,描写晋文公重耳,就要写骊姬之乱、重耳逃亡、城濮大战;写子产就要写他按丘征赋、铸刑于鼎、不毁乡校;写楚灵王就要写他弑君自立、大会诸侯等大事。
把这些大人物的大事梳理清楚了,就像给人物形象的一生放置了一个个里程碑,他的形象也就逐渐完整了。
再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左传》在写这些大人物时,有显著的善恶倾向。换句话说,就是好坏分明。好坏评价的标准,就是“礼”,泛而谈之,就是我们今天认为的德行。但凡言行符合“礼”的,就划拉到好人队伍里,被冠以明主仁君、贤相良臣,如果不符合“礼”的,就是坏人,被指为昏君庸主、乱臣贼子。
好人打生下来起,就处处有祥瑞吉兆,总能化险为夷,各种占卜、梦境、天象等都可做证明。坏人呢,则事事都藏着不祥之兆,到头总是恶人恶报。显然,这样的评判是明显的个人观点,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毫无过失的好人,也不会有事事都错的坏人。作者之所以如此写法,主要还是为了要赋予历史事件和人物以树立典范、警示后人的责任,自然免不了要让突出和放大某个单一色彩了。
4
第三步,对小人物,关键是抓细节,尤其是动态描写。总结几种,供大家观摩:
一种方式,用反衬。让小人物和大人物一起出场,以大人物来反衬出小人物的形象。
比如,介之推之母。在《左传》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写介之推的母亲,而是通过介之推和母亲的对话来展现的。但是,你真正地去数数,介之推之母也就是象说相声里的“捧哏”一样,说了寥寥22个字而已,但是,就是这22个字很生活化的反问,一个关爱儿子,同时又深明大义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种方式,用词。用动词和形容词的灵活运用,让人物的心理描写昭然若揭,人物的形象立刻就凸显出来了。
比如,华父督与孔父妻。“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短短19个字,包含了三个不同的人物,华父督的“目逆”“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色之徒的形象,“美而艳”传达了孔父妻的美丽,还有一个是谁呢?就是孔父。联想一下,金屋藏娇,如此惹路人注目,孔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描写,能不让人拍案叫绝吗?
再说第三种,用小故事。以精致温情的小故事,恰如其分地突出人物形象。
比如,宋人献子罕玉。“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这故事说的是,有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玉石,就把它进献给当政的子罕。子罕不接受它。献玉的人就说了,这块玉我给行家看过的,是块宝玉。他以为子罕嫌弃他拿假货蒙他。子罕说什么呢?子罕说,你认为玉是宝物,我却认为不贪不占是宝物。如果你把玉给了我,咱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自保有自己的宝物。一句话,让献玉人对子罕连叩带拜,很是敬重。后面还有后话,献玉人心里还有负担,因为怀里揣着宝玉,怕被人盯上丢了命,哪里都不敢去。这可如何是好?子罕好人做到底,找来了工匠把玉石加工后卖掉,让献玉人富起来后回了乡。
一个精炼的小故事,两句话,子罕“各有其宝”一说,让其不贪不占的形象万古流芳。这个故事,从此成为为官之道反贪教育的必读经典。这样的人物设计,朴实无华,却巧妙至极,令人拜服。
5
再来看第四种,用冲突。在生死等重大问题上出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发人深思的人生选择塑造人物形象。
比如,急子。“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 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
大意是,宣姜和公子朔诬陷急子。卫宣公听信了坏话,明着不好杀掉急子,就外派了急子,并找了杀手在中途等着要杀死他。他兄弟寿子得知,就密告给了急子,并建议他逃走。可急子却不同意,理由是,父亲的命令,当儿子的怎么能不遵从呢?就是因为这个国度有我的父亲,我才要在这里。寿子没办法,只好到临走前,用酒把急子灌醉,自己坐上插着太子的旗帜走在前面,结果被坏人错杀了。急子醒后赶到,对坏人说:“他们要杀的是我。他有什么罪?请杀死我吧!”坏人又杀了急子。
生死是人生大事,谁读了能不心痛?为了遵守父命,两个儿子争相受死,以身殉义。这样直逼人性的描写,不能不引起心灵的震撼。
第五种,用口才。用清晰明理的长篇大论,令人叹服的口才,将人物的见识和才华显露出来。
这样的口才显现,在《左传》中比比皆是。如隐公三年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桓公二年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六年梁谏追楚师,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僖公十五年阴饴甥对秦伯,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成公十三年吕相绝秦,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等等。
在这样的长篇辞令中,人物风格各异,或委婉谦恭,或咄咄逼人,或刚柔并济,但都能以理服人,让人难以忘怀。
读《左传》,怎样才能不被1400多个人物搞糊涂?
总结一句话:分清大人物和小人物。大人物是少数,通常是王公贵族,要以礼的标准分清好坏人,搞懂他们人生中的大事。小人物是多数,要看细节,尤其是动态描写。
你GET到了吗?
幸福,是从糊涂到不糊涂(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欢迎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分享电子书,交流读书心得,以文会友,自由点赞支持。目前该群已超过100人,需要群主发邀请才能进,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我已晋升最高级别的“简书会员合伙人”,欢迎使用我的专属会员推广链接: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11f3ab2f1288,订阅会员,享受最优惠福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