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代名人谱历史人物
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先生

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先生

作者: cf25a2427b7f | 来源:发表于2017-06-15 02:38 被阅读112次

何凤山(1901.9.10-1997.9.28),湖南益阳人。

2001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

2005年,联合国誉何凤山为“中国的辛德勒”。

2007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荣誉公民”的称号。

以色列前总理在他的纪念碑前这样评价:

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天使,他就是上帝。

1.“水晶之夜”

二战,600万犹太人被纳粹屠杀,其中,妇女、儿童占了一半。

奥地利,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约18.5万人,90%住在维也纳。

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

1938.11.10,在纳粹的怂恿和推动下,德国各地的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及党卫军,化装成平民走上街头,对犹太人的住宅、商店、教堂等大肆打砸抢烧。

这一夜,约267间犹太教堂被焚毁,超过7000间犹太商店、29间百货公司遭纵火或损毁,91名犹太人死于这场暴乱,近3万犹太人被关押进达豪、布痕瓦尔德和萨克森豪森三大集中营。随后的三个月中,有近2500名犹太人在集中营中丧命。

残缺的玻璃碎片,铺满各街道,在皎洁的月光下,如水晶一般,发出阴冷而刺眼的光。这一夜,因此被称为“水晶之夜”。

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由此开始。大肆逮捕犹太男性,建立隔离区,限制自由,佩戴特殊标志,禁止从事各种职业,侵占资产,等等,迫害逐步升级。

2.离开即生存

1935.9.15,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制定了新的法律——纽伦堡《犹太公民法案》。根据该法案,犹太人是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国家居民,由此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利。

明确规定如何鉴定犹太人,并严禁德国人与犹太人通婚,禁止犹太人雇佣45岁以下的德国妇女。犹太人每天限定一个小时的购物时间,不许犹太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

在犹太人的护照上,加印大大的一个J字,并且规定,犹太人失去了自行离开德国的人身自由。如果要出国,必须持有目标国的签证才可以。

“水晶之夜”之后,犹太人整日奔走于各国使领馆之间,申请签证,以求得生存。

然而,犹太人面临的,是各国的冷漠与拒绝。

当时,德国50万犹太人和奥地利20万犹太人,远远超过了各国的签证配额,但是没有国家愿意增加配额。

德国军事优势明显,欧洲各国都不愿成为德国的第一个目标,纷纷示意自己的驻德公使,不要为犹太人提供庇护。

1938.7.6,法国埃维昂召开的国际难民会议上,32个国家集体表示拒绝接收犹太难民。

何凤山,时任中国驻维也纳领事馆总领事,面对前来求助的犹太人,他来者不拒。他坚信,一张签证,就可以拯救一条性命。

3.何凤山所面临的压力

001 来自纳粹的威胁

1个17岁少年,先后跑了50多家领事馆,后何凤山总共为他及家人签发了11份签证。中国,并不是理想的逃亡目的地。当时的淞沪会战何其惨烈,逃命的犹太人,绝不想再次陷入绝境。选择上海,是无奈之举。

“原本没人指望他会这样做!”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少年被热情接待。何凤山几乎没有犹豫,就为他办理了前往上海的签证。

由此,何凤山成为救命稻草的消息,不胫而走。每天,何凤山的办公室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挤满了前来求助的犹太人。

这激怒了纳粹。

最终,纳粹持枪擅闯中国领事馆,以领事馆是犹太人的财产为由,予以没收。

002 来自上司的压力

领事馆被没收后,何凤山马上打电话到大使馆,要求大使馆出面抗议。但他收到的答复是:尊重当地法律,勿起争执。

几天后,正式的行政命令下达,领事馆必须搬家。何凤山向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申请资金在别处另租房屋,遭到了拒绝。同时,上司要求其压缩签证数量。

一边是自己的乌纱帽,一边是鲜活的生命,如何抉择?

最终,他自费在约翰巷22号租下一套小公寓,这也成为当时最特别的领事馆。何凤山对同事说:大胆签发,责任由我来负。

此后,领事馆门前,依然每天排着长长的队伍。

这一行为惹怒了上司陈杰,发电报称何凤山有叛国行为。国内随后派出军统特务来德国调查,结果一无所获。

由于违背亲德政策,何凤山被在外交部记过一次,并在1940年调回国内,回国后遭到不公正待遇。国民党政府,以何凤山无法说清楚在驻奥地利期间,200美元花到什么地方为由,指控他贪污,并悍然剥夺了他的养老金。

4.缘何执意签发生命签证?

在其著作《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文字:街头每天都在上演残杀的悲剧,甚至一些在奥地利有着很高地位的犹太人,也难以逃脱被迫害的命运。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即意味着死亡。

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希特勒入驻时,曾几次在街头发表演说,将犹太人视为敌人,并一再强调要清理犹太人。何凤山曾亲眼目睹这一切,并对希特勒抱以深深的蔑视,而同情犹太人的遭遇,“人道主义”情愫油然而生。

彼时,祖国被日军侵略、家乡被占领的消息,不断传来。他心急如焚,却只能暗自忧愁,无计可施。此处,他的犹太人朋友,正在遭受着类似的迫害,他怎能袖手旁观。

他读书时,因资金问题,而面临辍学。后受到基督新教组织“信义会”的资助,而得以完成学业。由此,他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何凤山很早丧妻,独自将孩子抚养长大。14岁以上80岁以下的男性犹太人,都要被纳粹抓进集中营。他曾亲眼见过一个14岁的孩子,被抓进集中营。他深知父母保护孩子的那种心情,以及无法保护孩子时的那种绝望。

当时,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前线投入大量兵力。德国对于奥地利的注意力,相对得以转移。趁此机会,何凤山更是争分夺秒地签发生命签证。

具体签证数量,已无从查证。从已有的保存完好的签证来看,最大编号为1906,签发时间为1938.10.27。这意味着,开始迫害之后的三个月内,就签发了将近2000份签证。

也有资料显示,仅1939年一年,就有4000人拿到上海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仅仅是一年,仅仅是逃往巴勒斯坦的,数量之大,无法估量。有的定居上海,有的转至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上海成为当时唯一向犹太难民敞开大门的都市,顶峰时达3万多人。

上海接纳犹太人的数量,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5国,当时所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

犹太人送给辛德勒的戒指上写着一句话:

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辛德勒听到这句话失声痛哭:

我可以救更多的人,我浪费了太多的钱,我本可以用他们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我想,对于彼时的何凤山,也是基于“拯救更多人”的心态,在争分夺秒地签发一张张签证。

回国后,他对于签证事件只字未提,从不以自己的善举居功自傲,而只是过着平淡的生活。对于善良的他,签发生命签证,只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行为。

5.犹太人在上海

上海犹太难民幸存者贝蒂·格列宾奇科夫说:不是我们选择去上海,而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到上海之后,他们身无分文。纳粹规定,每个家庭只能带10马克现金,除了随身衣服和简单日用品,金、银、珠宝等任何值钱的物品,一律不许带走。

初来上海,他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

拉黄包车的苦力,经常挨打,原因只是嫌他们动作不够快。

大街上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大卡车,车上有几十具甚至上百具尸体,街上躺满了饿死的婴儿和老人的尸体,就用草席随便一裹,扔到卡车上。

来上海,是为了逃命的不得已抉择;到了上海之后,惶恐的情绪,有增无减。

18000名难民,早期来到上海的,有地方住,有工作机会。随着难民不断增多,大约有3000多名难民没有房子住。

大部分犹太难民无法自食其力,每个月由美犹联合会向上海汇去3万美元,帮助建立收容所、医院和学校等,为难民提供食品、衣服、医疗救助。

单靠免费食宿已解决不了谋生问题,因此,生活技能培训(相当于就业培训)成为必要。

后来,犹太难民临街开了很多商铺,一度把欧洲的生活带来了上海。

珍珠港事件后,日方扣留了美犹联合会的救济款,上海犹太组织的资金只够维持一个月,近万名靠救济生活的犹太难民,面临被饿死的困境,后来饿死了数百名犹太人。

隔都(Getto,原义是犹太人聚集区),是日本人为难民划出的固定居住区。犹太难民被隔离、被监视,再次失去自由。只有持有通行证才能暂时离开,通行证需要申请,离开隔都去工作或上学,必须申请。

两平方公里的区域,居住着约10万中国最底层的居民和近2万犹太难民,拥挤肮脏,缺衣少食,天花、疟疾、鼠疫等各种流行病此起彼伏,医疗条件差,药品被日本人管制。

1943,盖世太保梅辛格来到上海。“梅辛格计划”瞬时蔓延开来,犹太难民惶惶不可终日。好在,最终计划没有实施。

1944年冬,是犹太人的灾难。夏天为了换食物,当掉了棉衣。饥饿,疾病,寒冷,成为犹太难民的三大杀手。

中国上海共拯救了2万名犹太人,期间,400多名犹太新生儿诞生在上海。

一位幸存者说:

我的父母只有我一个孩子,可是,我因为何凤山先生幸存下来了,如今,我有了4个孩子,8个孙辈,2个重孙辈。

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虽然艰辛,但是,只要活着,生命就有无限可能!


本文参考:

1.纪录片《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共3集)

2.BTV《档案》——法西斯铁蹄下的“生命签证”:中国“辛德勒”何凤山

3.湖北卫视:大揭秘《拯救生命的签证》

4.《外交生涯40年》(何凤山著)

以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的“辛德勒”——何凤山先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cy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