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代名人谱读书每天写1000字
周国平:嘈杂的世间请保持安静

周国平:嘈杂的世间请保持安静

作者: 薛薛聪 | 来源:发表于2017-05-06 17:23 被阅读154次

    对于周国平老师我不是才认识的,之前看过他的演讲,也读过一些散乱的文章。《安静》倒是我读的第一本散文集。他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我非常喜欢称之为“老师”,不仅因为他是北大的哲学教授,更是因为文章里的思想与哲理,他像是一位慈祥的老师对我娓娓道来。在我高中时候,语文资料的页眉或者页脚经常会有名人名言,周国平老师的语录上榜比较多,但我并不认识他,上网一查说他是位哲学家,当时我是不屑的。通过西方哲学我了解到了柏拉图、康德、尼采等等(随便举两个),通过胡适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我了解到传统的孔子、老子、子产、朱熹等等也算为哲学家,这些我也是不信的。再到后来,我读了很多现世的文章,批判中国没有哲学没有哲学家,我就这样信了,装作很激进的样子在脑海里给我国下了“中国没有哲学”"中国没有哲学家”的命题,现在看来多有虚伪的成分,不过也算是一种成长。从周国平文章来看,哲学家的范畴得要宽一点了,他算哲学家。他的文章透露着他研究哲学的成果,他的文字冷峻深邃富有理性,表达出来的思想带有深深的哲学意味,尽管理解艰涩,但有理有据并结合自身感悟,周国平无愧为“时代的哲学家”,可是他自己仅认为自己只是学者,称不上家,当然谁都有谦虚的时候,也许并不是谦虚,也许他本人自己有一个如同尼采一样哲学家的标准。

    这篇文章不谈哲学,我想谈的是读这本书的体悟,受到作者的影响,或多或少有点哲学意味。这本书是他1999-2002年的散文集,也是第三本散文集。本书名为“安静”,当我翻开书之前,以为这是个很小的命题,可能是这个文集的一部分,但当看完时候,才发觉里面很大部分是贯穿了“安静”这个主题的。书里谈了灵魂、精神、爱情、教育、哲学等话题,仔细推敲可以发现是偏向于精神领域而非外在物质领域的,这也算是哲学家的一种风范吧。

    第一篇文章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听起来倒像是励志鸡汤,读起来却是朴素的味道。作者提出“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我想说,自己的人生也只有自己能负责。有的人人云亦云,幻想有他们的人生,于是拼命买名人传记想从中得到名人的成功之路以成就自己的成功之路,这种方法我不敢断定会不会成功,至少不会如自己想象的那样成功。因为对于成功的指向就错位了,自己的成功永远得是自己负责,自己得人生也一样。每个人得人生不一样,经历不一样,何必让自己活在别人的路上,上帝造人也不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也造成了当今“成功学”的成功,以前我也看过,道理都很好,这是这类书籍给我留下来的唯一印象了,可那些宝贵的道理去哪儿了呢?或者他们赤裸裸地放在那儿根本没有价值呢?如果将没有亲身经历,亲身感悟过的道理强塞给自己,结果也是徒劳,他们根本进入不了你的灵魂。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只靠别人的光芒,那样自己永远也长不大。负责应是一种态度,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放弃自己,不贬低生活的意义,不道听途说将别人的人生装作自己的人生;自尊自重自爱,安安静静地以此为人生态度,过好每一天,再艰苦的困难也要自己走出来而不是放弃自己地灵魂与信念。也唯有这样,才能从自己推及对他人的爱。需要指出对自己负责并不是自私,而是一种对待自己对待灵魂对待人生的态度,我相信一个拥有丰富灵魂的人,一个不放弃人生意义的人,才能更好地去爱他人并且对他人负责。并且我们能负责的人也是有限的那些人,而真正做好了,得到的就是无限的幸福。如同海桑说:“我只能我的一生,去爱有限的几个人”这也不失为一种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如何对待自己?这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同是很重要的事情。周国平说“如果说第一人称是做自己,第三人称是做自己的旁观者,那么,第二人称就是做自己的朋友。”这个观点让我眼前一亮。当我们与人接触时候,我们对外界交流往往是出于“我”的角度,等待别人对自己回应时往往是出于“他”的角度。不难看出,以“我”来看我时候,感觉什么都是正确的,我喜欢吃什么,喜欢做什么事情,不喜欢什么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并且合理的。但是缺陷就是很主观,由此在某些需要客观认识的场合下,我们就会以“他”来看自己,如在别人的眼光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别人如何评价我呢?等等,就像我们眼中的别人一样,我们会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看待自己。这也有不足之处:未免自己会活在别人是眼光中而失去了自我。恰恰是不常用的第二人称倒是个很新颖的状态,当我们说“你”时候,距离比“我”远,但又比“他”近。以“你”来看我,就像是在与朋友对话。林俊杰在2015年曾发过名为《与自己对话》的专辑,专辑中包含了自己对人生、音乐的思考,不贬低自己又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与未来。与自己对话,如同自己与灵魂对交谈,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不失去自我,又能得到自我之外的东西。与自己的灵魂交谈,既亲切易于接受,又不带主观性色彩。和自己做朋友,可能是最好的对待自己的方式了吧。但我个人觉得这也不要成为一种经常性的习惯,不然是不是有人格分裂之嫌呢?

    什么是成功的标准?关于成功每个人都不陌生,也有自己的理解。周国平是个哲学家,更为关切的是人的精神和灵魂方面。他对成功的标准,我认为就是灵魂的富足。不可否人,人要生存下去就得需要拥有物质条件维持,同时人若只会生存是不是就会落入无聊呢?由此人们需要精神上有一定的追求。有种人生观认为成功就是功名利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便成功了,在社会上一副成功的姿态出现,身上所带有的光环自然耀眼吸引很多人目光。他们说句话会成为金科玉律,自以为是时代的成功者,但他们在夜晚在人后在一个诺大的房子里面对的镜子里的自己时,他们真的是成功的吗?在众人面前的昂首挺姿,一个人的时候便会感觉无边的寂寞与空虚。我这种看法肯定不少人会诟病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我还是要说如果单纯认为成功就是追求功名利禄的话,他的灵魂是空虚的,寂寞常常会成为他们生活的噩梦,当他们大限之时,一切的功名都比不上灵魂的了无牵挂。马云说自己不爱钱,被人说成装逼,当然这句话却是比较夸张。我认为确实是实话,马云可能之前是关心钱的,待到公司做大做强后,他就不会这么认为,现在的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已经是超越钱财之外的东西了,也许是时代和社会上的追求。如果他真爱钱爱功名的话,他现在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事业交给别人打理,自己慢慢享受就行。要知道运营越大的企业绝非是一件易事,我相信如同马云这样的企业家他们绝不是以钱财和物质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准的,他们认为的成功是在这之上的东西也即精神层面上的。

    作为我这种年轻人来说成功的标准是个模糊的概念。我想有钱,我想衣食无忧,我想有人能认识我,这些都是外在的欲望,欲望是正常的。如果将这些外在的欲望作为的生活成功的标准,那么我不知道我一路将会丢失掉多少美丽的风景。如果我侥幸成功,那么我敢断定我一定不时快乐的,充满功利性的生活又如何快乐得起来;如果我没有成功,也许我会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同时也许我会在一路上做了自己喜欢做得事情开开心心。物质是要追求的,但也需要精神上得富足。无论在什么时候,也不要忘记充实自己的灵魂,我想这才是幸福的真正来源吧,毕竟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活的很幸福。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个过程和结果都是精神得享受,留下来的东西是完全不可用价值衡量的。拿以前我高中喜欢写笔记来说,做笔记时我时非常愉悦的,每次看到字迹满满的纸张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喜悦感。当我现在翻开他们,时不时会勾起我的记忆,这些东西对我何其重要,根本是面包不可比的,这篇文章也是。尽管现在我对成功的概念仍是模糊的,但我知道,切不可将物质性的欲望作为自己追去的终极目标。精神上的富足胜于物质上的富有,不要忘了自己的兴趣,那才是幸福之源,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也是一种快乐的生活状态吗?如果有一天,我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精神上富足灵魂丰满,假如给我很多钱,我想我会拒绝,因为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和幸福。

    周国平常常说自己喜欢写作和看书,他自己承认为了稿酬写了一些不自然的文章,因为他认为写作是自由的,不应该有外在的东西掺入。同时本书有一篇专门描述了崔健的音乐,认为音乐是时代的艺术。我认为写作和音乐都是自由的,也都是艺术的。文学应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核心自由的。而现在有些东西好像不是文学,有些人因钱而写作,有些人因名而写作,这些都不是自由的,从而破坏了艺术性。当我看见书店里面一排排所谓的畅销书时,我不敢拿起它们,也许它们的写作者为了创作花费了太多心血,不可置疑有人为了赚钱赚名而拼命赶稿,写出来的东西经不起世间的考验。经过时间的考验留下来的是经典,而我敢断定经典作家他们绝非是功名的追求者。写作是自由的,是一件神圣的事,掺杂者其他目的注定成不了经典。

    音乐也是自由的。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歌,却少有听到产生共鸣的歌。以流行歌曲来说,从艺术的角度讲,歌曲其实不应该追求流行。流行只是歌曲传播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在表达的情感,如果说曲是流行歌的肉体,那么词就是流行歌的灵魂。有的歌曲虽好听,为了配和曲调的韵律,牵强附会甚至无关的词被安上,这对于情感的传递死有害,害了一首好曲也害了听众。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林夕作词的歌那么受欢迎了。好的歌必须是有好的词,有些民谣词写得很好,曲调虽然小众但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这说明歌曲作为一种艺术其灵魂才是更重要的,音乐的范畴比歌曲更大,越强调灵魂性。当今的乐坛普遍有“泛爱主义”倾向,这是我发明的词,指那些歌词里面总含有“爱”这个词未免太陈词滥调。爱不是人类的全部,这是小爱,艺术应是大爱,我想这不仅是歌的问题,更是整个歌坛的认识问题。那些为了走红艺人为了商业利益而打造的歌曲必然得不到时间的认可。有些歌手也是比较讨厌这种形式的,比如薛之谦就说他后悔厂那些老板为他打造的歌曲,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粉丝,也正是如此他选择自己赚钱来支持作自己想做的音乐。如像薛之谦这样的歌手在多一点,造作的歌曲再少一点,歌曲才像是个艺术品一样永存于时间,永远不会过时。这样的歌曲或许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音乐。

    周国平很多次提到自己不喜欢被采访,这不仅是自己并不喜欢在媒体上面抛头露面,更重要的是他并不相信当今的媒体。在书中单列了一篇文章《不再轻信》提到自己轻信了媒体接受采访,最后公布的采访内容违背了自己的初心而受到伤害。新闻媒体在当今社会信息传递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对外界的了解很多时候就是来源与新闻媒体,由此几乎许多国家都强调对新闻事业的管理。新闻是自由的,所以许多人认为新闻报道应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同时新闻是追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并不是媒体自己想说什么就是什么。人们对信息有巨大的需求市场,如果新闻媒体只强调自由,那么人们接受到的多半都是经过渲染过的吸引眼球的信息,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拿如今热火朝天的新媒体来说,新媒体自然是创新发展,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不容否定。据我观察,手机每天都会推送一些信息给我,不管我愿不愿意看,它都会出现。而其中绝大部分全是垃圾新闻,或者根本就不叫新闻。我曾经为了看新闻,下载了一些新闻APP,但里面新闻很少,垃圾信息太多,数量巨大以至于我分不清到底什么是新闻,最终不得不删除。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获得更大的阅读流量,招收大量的自媒体入驻,而这些自媒体很多根本不具备新闻素质,足不出户靠在标题上下功夫吸引读者眼球,炮制出一些垃圾新闻。这些自媒体人确实有才,他们获得大量的阅读量后可以放入广告,实现日进斗金,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的目的。现实中我也遇见过这类人,他们像是个这场媒体创新中的胜利者,对着无知愚昧的大众宣扬说:“看,我多牛。”而我知道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对此是不屑一顾的,那些天天跑新闻采访的记者在职业道德上比这类人自然要高贵许多。现如今很多人都对自媒体行业提出批评,我对此并不想继续地批评下去,我只是觉得我作为一个媒体行业地门外汉啥都懂得新闻追求客观公正地重要性,可为什么那些新闻从业者不明白呢?或者他们看重的是其他东西?如果整日充斥我们生活的垃圾新闻越来越多,我相信像CCTV这种正经的媒体更为显得可贵,时间会证明谁终将会被抛下。当这场大潮渐渐褪去,裸露在人们面前的污秽之物终将被人们遗忘。

    关于人有没有灵魂,我之前是不以为然的。自从读了周国平老师的文章后,我可以坚定的说:“人是有灵魂的,并且人因为有了灵魂才称之为人。”之前我对灵魂的理解完全是在一个肤浅甚至偏僻的方向上,认为灵魂就是封建迷信所说的:人死了,剩下来的东西,他可以保佑人可以惩罚人,也即“鬼”。自然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不会相信,哪有鬼哪有灵魂,我自己也走过很多夜路,鬼真的没见过。而如今我现在相信的灵魂可以作哲学上的阐释,“灵魂”即我们的意识精神,并且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与它有关。我虽然不能明确地说它与大脑意识有什么区别,但我深信灵魂不能与意识简单等同。灵魂关于一个人的信仰、兴趣、性格品质等内在东西。有句话叫“漂亮的外貌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人们都意识到了要有丰富的内在,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如谈恋爱来说,人们总是希望遇到能产生灵魂共鸣的人,有共同的爱好,相似的信仰;又如人们也总是希望自己有美好的内在,能具有气质和美丽,这是灵魂认知的范畴。作为一个理性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幸福,而幸福来源之一就是拥有一个丰富的灵魂,这往往是很难的。周国平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我认识的过程:书的发现——性的发现——死的发现——我的发现,而当他回顾的这些过程也正是灵魂成长的过程。

    周国平一直强调“灵魂”“精神”“意识”,并指出中国人缺少的正是这些东西,这些我看来并不是空穴来风。中国人很多都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有人对此批判说:“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我只能说这话只说对了一半,信仰不等于宗教信仰,不能由此说中国人缺少信仰。只是事实上似乎中国人的确缺少信仰,很多人忙忙碌碌一辈子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一番打拼出来的事业财富过程痛苦似乎这美好的结局也令人痛苦。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灵魂的寄托,神会给予灵魂力量,呵护自己在尘世受的苦难。我们没有宗教信仰,但可以有别的信仰(虽然我现在没有找到,但事实上这很重要),不如把外界的追求转化为灵魂的建设,关切自己的灵魂,拥有一个丰富的内在,我相信只要灵魂在场的生活都是幸福的,而人类奋斗一生不就是为了使人幸福吗?

    我不知道我何时喜欢上了“静”这个字,每当去图书馆,看到那个大大的字,就感觉是在另外个世界,虽然说不清道不明。在此之前,我对“安静”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安静的教室自然有利于学习;远离尘世的山村也自然是陶渊明此类高贵灵魂的首选。太过喧闹的世界总会吵闹到自己的内心,有的人选择凑过去看看精彩的世界;有的人选择远远躲开,到安静的地方享受世界另一份美。我觉得“安静”这个词也是有哲学意味的。安静,安于平静,唯物主义者认为万事万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运动就没有发展。这是有一番道理,可我今天才明白:万事万物是需要一种不变的状态的,这种状态就是"安静",尽管外界再怎么喧闹运动,一件事物不能改变本质的存在方式也只能是安于平静(我想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不算太晚,得感谢周国平老师)。

    音乐是艺术的,无论怎么变化创新,作为音乐它就不能脱离艺术性,关切这个世界的情感;写作是自由的,无论何种文体,何种创作,作为写作它不能脱离人文精神的反映,那些追逐商业利益的文学创作都会被时间遗忘;新闻是追求客观公正的,为了其他目的脱离了这个本质,制造出来的全是垃圾;人的高贵之处在于灵魂,灵魂高贵之处在于安静。我相信丰富内在的人其灵魂必定是趋于安静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自己的信仰、兴趣在安静的位置上永远存在,或许不精彩,但我相信这必定是幸福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国平:嘈杂的世间请保持安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ty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