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喜欢民俗文化?

作者: 小舒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3-06-06 12:30 被阅读0次

    “戏呢?钱呢?到哪里去了。”

    这是越剧演员何赛飞老师近期在参加“中国梆子大会”时,怒斥行业现状而发出的声声呐喊。

    戏剧作为国粹,国家提供的支持力度确实不小,可一落实在具体层面,经过层层盘剥,终究所剩无几。

    当何赛飞老师看到如此优秀的戏剧人才拿着最低工资,还得另干好几份工养家糊口时,她怒了。这并非个例,而是行业现状,更是民俗文化面临的窘境。

    试想一下,戏剧演出人员如果连基本的谋生需求都难以解决,民族情怀只会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和负担。

    抛开这些能够出现在荧幕上的民俗文化,那些隐没在山野的,现状更是令人堪忧。

    乡野的民俗文化虽然不依赖国家层面的扶持,可一乡水土,养一乡人,靠的就是各地的群众基础,可经自己这些年的体悟,传统民俗文化的受众大多还是停留在老一辈。

    不禁会想,为何大多年轻人对于民俗文化都提不起兴趣呢?没有兴趣,何谈发扬和创新。

    实话实说,好长一段时间,自己对于民俗文化是排斥的,总觉得太过土气,缺乏创新,那个年轻人会喜欢这么俗气的活动。

    既有的印象中,民俗文化大多是由大爷大妈组织开展,整场活动的色彩非常艳丽,大红,大黄,大绿…整个场面非常热闹,金鼓喧阗,甚至感觉到会有些嘈杂。

    小时候爱热闹,这大场面肯定是喜欢的,每次还能讨到不少好吃的。

    可随着年龄渐长,课业的负担越来越重,闲暇时间也就显得尤为宝贵。与此同时,电子产品的可触达性,快速填补了人们的日常空隙。

    此外,人总会被各种看似“高级”的东西牵引着,塑造着。当我们能够接触到外部的多样化时,浸润已久的民俗文化也就变得习以为常,甚至会生发出点厌倦来,得不到的东西永远在骚动,或许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这里依旧不能忽视的三点:

    第一是民俗文化象征的是传统的,乡土的。随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各种资源相应的向城市集中,农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落后的,上不了台面的,从农村这块土壤里生发出来的文化自是被瞧不起的。

    第二是农村里通过考学出来的孩子,其实从小就背负了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观念;承载了家人的期许,那就是离开农村,前往都市。

    第三是一个人越往上走,个体好似愈发享受某种孤独的状态,更真切的应该是被一种小众的审美塑造着,甚至是当前所处的身份以及周遭的氛围把自己框定死了,什么身份就应该享受相应的文化趣味。

    怎么说?比如考学这件事,从小初高,大学,研究生,博士…整个过程中,自己会愈发享受某种独处的状态,不喜凑热闹,更应该是自以为和周边人没有共同语言了,对于民俗文化也就怎么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呢?我的态度确实发生了转换。

    最近在看一则访谈时,对于民俗文化为何喜欢花花绿绿的艳丽颜色有了答案。农村人一辈子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土里土气,要是再穿土气的衣服,土死了。

    这里面有对城市人的向往,也有个体生命的热烈表达。

    此外,对于大型的民俗文化,它与农村的经济生产是分不开的,大都是为了庆祝丰收,在喜庆的氛围中生发出来的。仔细想想,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平日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只有年末的庆祝活动,怎不好好热闹一番。

    虽然民俗文化现在看起来依旧挺“俗气”的,可它自有存在的道理。它留住了农村的精气神,展示了农耕文明的演化脉络,体现了一代代农民最原始的生命期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不喜欢民俗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ke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