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506512/6a698511d1bee57e.png)
蔺且问:“叔山无趾说天给予孔子刑罚,孔子不可以解脱。先生却认为此刑罚是孔子自愿的,因为世人愚昧,不明大道,故孔子不得不从礼乐讲起,以渐去人类心中的蓬蒿。照先生所说,孔子也当是得道之人。但何以见得呢?”
庄子回答道:“鲁国有一个人叫哀骀它,面貌非常的丑陋。但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男人与他相处,思慕他不愿意离去,女人见了他,回去跟父母说:‘宁愿做他的小妾也不愿意嫁给别人做正妻。’这样的女人有几十个了,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但是他这个人,手中既没有权力,可以救人的性命;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财,可以救济别人的贫困,面貌又奇丑无比。只见他附和别人,不见他倡导什么。他的智力和办事能力也很一般,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男男女女亲近他呢?鲁哀公听说了,觉得特别奇怪,就派人把他找来,一见面,果然丑得不行。但鲁哀公和他相处了一个月,就很欣赏他了,相处了一年,就十分信任他了。恰好鲁国空缺执政的卿相,于是鲁哀公想把国政委托给他,但他闷闷然没有响应,又泛泛然说些推辞的话。鲁哀公觉得很没面子,但最终还是把国政交给了他。未曾想没过多久,他就离开了。鲁哀公从来没有见过这号人,心底怅然若失,好像没有人和他分享快乐一样。于是派人把孔子请来,请教孔子这是怎么回事。”
蔺且说:“这真是一个怪人,似乎比申徒嘉、叔山无趾还要奇怪。”
庄子说:“但在孔子看来,这一点也不奇怪。”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6512/115dd9171e284b27.png)
庄子坐累了,便站起身来,叫蔺且陪他到外边走一走。
正是阳春三月,空气中到处是春天的气味,花儿招展,蜂蝶乱飞,暖暖的气流笼罩在地里田间。师徒二人出了院门,沿着家门口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溪水声信步而去。
庄子说:“孔子听鲁哀公说了这个故事后,对鲁哀公说:‘我曾经到楚国去,路过一个村庄,看见一群小猪在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惊慌的跑开了,原来,这只母猪已经死了。小猪发现现在的母猪与以前的母猪不一样了。小猪爱母亲,不是爱母亲的形体,而是爱使母亲充满活力的东西啊。战死沙场的人,不用刀剑上的装饰品陪葬,被砍断脚的人,不会爱惜鞋子,这是因为失去了根本啊。侍奉天子的人,女人不能穿耳洞,不能剪指甲;男人不能娶妻,娶了妻的男人只能在外服役。形体完整的人有如此殊遇,何况德行完整的人呢!哀骀它不说话而人们信任他,没有功劳而人们亲近他,是因为他是才全而德不形的人啊。”
蔺且说:“我明白了,哀骀它不失根本,所以人们喜欢他。喜欢的不是他的形体,而是他的精神。那么,请问什么叫做‘才全’呢?”
庄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这些人们重视的外在事物,就像命运一样自然而然的发生变化。它们的流转,像白天黑夜一样交替出现,而我们不知道它所以出现的原因。既然如此,一切遭遇都不足以扰乱内心的和谐。使内心保持愉悦,与外物相通、与之勾兑。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时时刻刻与物变化,融于其中,就好像四时的变幻源自内心一样,这就叫‘才全’。”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6512/37bfcc69ba04c94f.png)
蔺且又问:“什么叫‘德不形’呢?”
庄子说:“你看那水,当平静时那是水最完美的状态。这种状态人人可以效法,内在持守如水平,就不会因死生、穷达等造成外在的动荡。德,就是保持和谐的这种修养。“德不形”,就是有德而不表露于外,所以人们就不会离他而去。”
庄子又说:“你所问的问题也就是鲁哀公问孔子的问题,我的回答其实也是孔子对鲁哀公的回答。鲁哀公听了孔子的高论之后,逢人就说:‘我以前治理鲁国,为百姓制定法令,担心百姓的生死,我以为我最懂治理之道。现在听到至人的言论,才担心自己没有真实的修养,轻举妄动而使国家陷入危险。我与孔子,不是君臣,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啊。’”
蔺且说:“如此说来,孔子真是得道之人。我也曾听先生说过,‘德行上有过人之处,形体上就会被人遗忘’。如果人不仅能够忘记容易忘记的形体,而且还能够忘记不容易忘记的德行,这才叫‘真忘’。这样的人,有人的形体,而没有人的情感。有人的形体,可以与人相处,没有人的情感,所以是非不能影响他。属于人的部分太渺小了,属于天的部分才是伟大的呀!”
庄子说:“你说得太对了。可以和你讨论至理妙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