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是一个叽叽喳喳话不断的孩子,不用留情面。留啥呢?说的委婉了,说不到问题的点子上。说话了,让他起立!人家觉得不行,这样不好,老师不能这样。他觉得不公平,做的不对。听到孩子这样说,还真是生气。是老师应该关心孩子,可是关心过度,不舍得管理,那就是溺爱和纵容。说话者,他也!倘若罚站一小会儿,他也该受着。
下课的时候,和别人开玩笑。有时在后面猛的吓人一跳,有孩子反应,他问题。有时候,下课是他们的,孩子有自己玩乐习惯。有时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处处都管,学生烦,老师也累。责任也要有一个度,要不就成360了。不过倘若反映问题几个人,那就应该注意了。此时先记下来,需要我们去处理。
有孩子反映吃零食,人家没让博吃,他就自己拿了。东西是人家的,给不给吃是人家的权利,没有经过人家的同意,就私自下手,这是不礼貌的。以后不能这个样子。关系是靠自己去打拼的。想要让人家喜欢你,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你,需要自己去付出真心。听着老师的教育,孩子说着:“老师,我妈妈只有……才带我去超市买零食。大致意思就是买的少呗。”不过从他的话中,也不像那种吝啬鬼。怎么说呢!老师把问题给他找出来,至于后来的问题就是孩子自己混的了。
孩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江湖,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最简单不过了。不过他们的择友标准,相处关系,也需要他们自己去维持,也许这种维持,需要自己去反思,需要自己去考虑。有时候规则是相互的,太阳照的到的地方有法则,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有时候往往也存在着自然法则。
同桌已经不想跟博坐在一起了,找老师,提建议,换同桌。他说话太多,影响学习。于是就把他们俩喊出来,让同桌说这个孩子的问题。然后又把其他组的人也问问情况。我的天,对他意见大的还不是一个两个,那是N多个。
让这些学生出来,排好队,一个个说,就当着博的面。不过鸡毛蒜皮的小事,老师也适当地筛选过滤掉。看到这么多人,听到对自己意见这么多,孩子也一阵傻眼,没想到自己混得这么差。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小孩儿的头颅低了下去,思考着一些事情,也透露着自己在家的一些生活表现。这也算是一次师生交流了。
以后会不会还会说话,肯定会。因为孩子成长有一个阶段,他们就是在成长中不断地改变自我。但是习惯是很难改变的,这个习惯需要自己的努力,还有其他人共同的约束,做好监督。当然适当的夸赞很有必要,后续的方法也尤其需要思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老师的,要有耐心,不能失去育人的初衷。虽然有时候过程有些艰难,但是学生会变的,因为他们是带着生活以及脑子的学生。
一、既然想着改变他,那老师就不能是一个孤军奋战者。应该团结一些同学,让这些同学,去试着夸夸这个孩子,改变他曾经在人们头脑中的印象。老师作为一个放大镜,把学生说的再强调强调,让孩子找到存在感。
二、让博有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孩子回答的出来。做一些活动,打扫个卫生,做一些小事情。让孩子觉得,老师很信任我,自己很不错,有一定的能力。学会鼓励,学会表扬,学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好孩子形象。
三、提供更多的集体活动,让博有机会去融入,去改变自己的言行。注意到这是一个集体,不努力,不改变,人家就不太相信自己。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随时做好准备,有时候替孩子圆一些场。
教育要严,教育也要有爱。在与学生相处之中,要懂得从一些事情中发现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把问题解决,就是我们的思考,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