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埃里克森和普尔共同创作的《刻意练习》,刷新了对学习与练习、知识与技能、1万小时理论与成功等等一些关于学习的传统的认知,揭露了一个伟大而朴素的道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就像我们学校达人秀口号一样,激发潜能,炫我风采。只要你能踏踏实实地按照书中阐释的那样,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刻意练习”,无论是想要掌握一门技能和手艺,还是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大师级人物,都是可能的,会锻炼出一个让你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杰出的人。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它解释了什么是刻意练习?有什么样的特点?分析背后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刻意练习这么管用,最后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所谓天才,是百分之1的天赋和百分之99的汗水铸就的”,很多人都认为“百分之1的天赋”最关键,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其实关键的还是百分之99的汗水,许多天赋并不是天生的,通过刻意练习,潜能是可以练出来的。
这本书反驳了网络上一度盛行的被广大励志图书、微信朋友圈传滥了的“真理”--“一万小时理论”,一万小时理论特别鼓舞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说“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一件事情上练习1万小时,你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顶级专家”,多么令人怦然心动呀,所以现在网上有很多人在践行1万小时理论,每天打卡记录今天跑了多少步,已经累计练习了多少个小时等等。实际上,学一项技能,的确需要花大量时间,可是一万小时并不是一个阈值,要想成功,不是凑时间够1万小时这个数,也不是每一项技能的练习都需要花一万小时,而是要保证每次练习都是刻意的,能够有效的修改、修正过去的现有的错误。举个例子:我的父母一辈子做饭都超过1万个小时了,可是,他们拥有厨师的厨艺吗?我的父母大半辈子的青椒肉丝,鸡蛋炒饭了,每次都是过去的重复,没有任何的改变,到了80岁,厨艺也比不过厨师是不是?一万小时理论不攻自破了。
要想成为高手,怎么办?书中给的答案是:刻意练习。
1.只在“学习区”练习。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比如说,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观念,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让我现在直接看体育专业博士论文,我肯定看不懂,就是看天书,这就是恐慌区,而现在带队才加省特奥会乒乓球项目,对大多数队员来说都是学习区,通过刻意的练习是可以提高能力的。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你只是统计是否早日凑够1万小时无任何意义,你必须保证每个小时都比上个小时有不同的练习内容。
2.从不会到会,秘诀在于重复。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所以,艺术家要采风,棋手要打谱,律师要学案例,政客要读历史,科学家要看论文。这些东西都需要记忆力。在古代,记忆力几乎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学术能力,现在有了书籍和网络,人们已经不再直接追求记忆力了。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反复练习。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
3.包含反馈。既要埋头苦干,还要学会抬头看天。方向错误,所有的努力也都是白费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反馈,了解自己的事情做得对不对,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错,从而帮助我们纠正方向,重回正确轨道。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刻意练习并不令人舒服和愉快,舒服和愉快是娱乐,而不是学习。如果你觉得你在享受练习的过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会消耗你大量的精力,过程会让你痛苦,蓝瘦,香菇,但是它的回报是巨大的。
ioMC�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