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聚会回来已经快两周了,这篇文章从动笔到发布也是拖了又拖。原因是这几天有好多感慨在脑子里翻滚,有太多值得记录的珍贵不知该从何下笔,生怕写成流水账。然而直到今天下笔,我才想通了,这一场好不容易的相聚,不管如何记录,都不可能是平淡无奇的。
/ 01 / 一场说聚就聚的同学会
这次西安之行是我们大学同学毕业以后的第二次聚会,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次聚会。上一次是2015年,那一次是相识十年。
同学聚会是需要契机的,也是需要冲动的。毕业这么多年,大家都散落在天南海北,能聚在一块儿更是不容易。聚会一开始定了两个方案,最终,大家选择了离大部分同学更近的西安。
西安之行,一共3天,时间很短。西安本地的同学就只有我们班的小Y同学,12个同学和家属相继到达西安之后,都是小Y同学在负责接送。聚会前,他热心地安排行程,提前订酒店,把所有聚会事宜安排得井井有条。聚会第二天的轰趴馆活动环节,小Y同学还抄起了锅铲,给我们献上了米其林五星的厨艺。
聚会之前,12个同学先后到达,有两位同学给了我们惊喜。之前一直说时间不确定,却在最后一刻排除万难带着孩子赶了过来。因为到达的时间不一致,有的带着孩子有的没有,所以大家各自分组活动,分别去了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大雁塔、回民街、兵马俑、海洋馆、历史博物馆……
托了西安美食之城的福,大家就这么一路吃着、聊着、玩着,一转眼,就到了正式的大Party。
轰趴馆是小Y同学联系的场地,聚会当天,大家一波一波地合影,欢声笑语不断。几个男同学喝倒(喝好)了。女同学们虽然有的忙着带孩子,但也在见缝插针的跟同学们叙叙旧、聊聊天,气氛特别温馨。当天碰巧是我生日,所有的同学一起为我唱起生日歌,祝我生日快乐。有那么几个瞬间,我竟然觉得一切像是幻影,曾经的一切都还在,我们庆祝之后明天依然要去课堂上听霍嘟嘟讲课。
网上有人说,同学聚会就是互相攀比、炫耀,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在我们几次的聚会中,却从没发生这样的事情。班长调侃说:“除了男同学都胖了,女同学皮肤更好了,大家基本没什么变化”。
聚在一起,没有人问彼此的收入,买没买房、挣没挣大钱,这些都不重要。大家只是在一起聊聊当年一起打过的篮球,一起抄过的作业,一起逃过的课,聊得最多的,都是彼时那些青春年少的日子。
小孩子们是最纯粹的,他们在一起玩儿、一起疯。三天下来,俨然已经成为了比我们同学之间更亲的朋友。回来的路上,小朋友们仍然依依不舍,他们还在惦记着下一次的重聚。小小的年纪,竟然也在费尽心思筹划着到达对方家里的路线,听起来让人觉得惊讶又汗颜。
/ 02 / 和一起分享过青春的人聊一聊
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父辈同学聚会,感触颇深:
这一大群人是花了一年时间,从几个同学慢慢翻那些老照片,回想姓名开始的。之后动用了各自在世界范围内的人脉以及公安局的系统,把同学一个一个找出来。这个过程开始相当艰难,后来就像滚雪球那样越来越容易了。他们当年没有毕业照这种东西,小学在二十多年前就拆了,如今他们五十岁左右。
一度当这些世界各处的同学密集地回国的时候,他们会每星期聚会四次,让人完全不能理解这种热情。面对各自的孩子,男同学被要求称呼他们为舅舅而不是叔叔,因为舅舅是自己人。
他们的层次分得很开,有的在关键的职位,有的在开出租,有的定居国外,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孩子还很小,有的已经做了两个孩子的外公。但对于这群知天命年纪的人来说,他们只是需要一群人一起回味童年。他们中有人被另一个人戳瞎了眼,有人曾被大家嘲弄,但时间早已抹平了一切不快,只留下同窗友情。
这些年,我们班的同学们各过各的日子,各有各的悲喜。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活着,生活的航道或平缓或曲折,无论是百转千回还是静水深流,大都默默地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
上学的时候,我们是系里最活跃的班级,无论是参加新生晚会、竞选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到处都能看到05级城规班的身影。当然,班级里也不乏一开始就目标清晰、志向明确的同学,他们永远在教室的第一排,永远在默默努力奋斗。
当年一起在包头读书的同学,大多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还有一些同学在异乡扎下根,在陌生的城市开枝散叶,让它成为了孩子的故乡。
这世上,每个人所珍视的东西千奇百怪,只有自己才能完全了解。每个人正在过的生活,其实都是基于各自的价值观而做的选择。一个人肯放弃一些东西,并承担内心的失落感,一定是因为命运给他安排了更加割舍不掉的东西。
大学把我们从天南海北聚到一起,大学的时光也真的教会了我们一些东西:那些我们当年共同追求过的考研院校也好,曾一起攀谈过的人生理想也好,凑在一起吐槽某位老师也罢,都已经成为了时光宝盒上的尘埃。闪闪发亮的,始终是那些珍贵的同窗情谊。
聚会那天,大家都说,我们同学聚在一起,很多自己一直不敢说的话,憋在心里的话,从未对别人说过的话,都可以畅通无阻的说出来。别人也不会因为你是谁、你说的话,而去计较你、猜忌你、算计你。同学见面,互相之间只有安慰鼓励,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 03 / 不忘初心 友谊长存
我们的老班长在西安聚会之后写下了长长的感言:
毕业已经九年了,这九年,感觉一切都那么匆匆,昔日的光景,犹如《Yesterday Once More》中唱的那样,时而浮现眼前。只是,此时的你我,都忙于生活,忙于工作,忙于家庭的琐事。慢慢地,我们彼此有了新的圈子,声音少了,消息少了,偶尔看看朋友圈,在手机前,默默关注,我们的联络与交流,基本靠点赞。我们总是说,有空我们聚聚,可什么时候才真的有空呢?工作日,我们要上班,周末,我们要休息,要陪家人。在不知不觉中,时光就把我们逼向油腻中年了。
相比你们,我算是个南方人,大学四年,对我来说,内心其实孤寂的,当时为了想回离老家近点的地方工作,一直在看书,和你们的交流,并不多。记得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经常听马头琴独奏。慢慢的,我喜欢上了马头琴优雅的琴声。偶尔,路过街头,无意间听到马头琴声,感觉像一种隔空的呼唤,瞬间感觉,我想念在包头的日子,也想我那帮一起同窗的同学。过去的九年,我们都在经历从单身向婚姻的转变,从学生到为人父母。明年,也就是我们毕业十年了,我们也就相识十四年了,我们的余生,还有多少个十年,十四年,二十年呢?
咱班35位同学,各有特点,有活跃的,也有沉闷的,但每一位,都是最可爱的同学,每个人身上,都要大家难忘的故事。曾经作为大家的班长,也有很多做得很不好的地方,也希望在今后,在我们相聚的日子里,再为你们多做一些事,多为你们带来一些快乐与欢笑。
明年,毕业十年,我们已经许下诺言,相约包头,但谁又能保证一定能脱身去赴一面之约呢?十年回首,是一种仪式感,是一种号召,但我更希望,我们的重逢,不是在五年或十年一遇的纪念日上,而是穿插到我们的生活中。彼此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彼此的声音。
2015年,相识十年,号召了大家一起相聚,那次我们在北戴河聚了十个人,也许机缘巧合,来的每个人,代表了我们相识的每一年。
2018年,我们在冲动中,在西安聚了毕业后的第二次,那天晚上,这一次,我们去了12个人。女同学们带着孩子们去赴约,旅途虽有劳顿,但一切都觉的,是值得的。我们男生大都喝多了,可能久违了,太过于放松,我喝得最多,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那天我们都特别开心,恰逢同学生日,一起为她庆生,重温昔日欢乐时光,也为彼此祝福,祝福我们未来生活幸福美好。
下个周末,我们又将在吉林重逢。人生嘛,总要有冲动的时候,行在当下,不亟盼未来,未来太久,只争朝夕。
同学们,若时间尚可,来赴约吧,相信,我们都没有变,我们还是那时的样子,唯有的变化,只不过姑娘们更靓,小伙子更胖罢了,我们都是彼此最好的风景。
来吧,七月,分开在七月,重逢也在七月。九年相聚,更预示我们友谊长久。我们相约吉林,若见不到你,我想那种能见不来见的感觉,也是一种痛噢!
是的,西安之行结束之后,我们东北没能过来的同学们又发起了新的号召:在吉林再聚一次。聚会的发起者早早地去景区踩点、研究路线,截至本文发出之前,光聚会方案就已经改到了第六稿。虽然和西安行相隔不过三周、时间更短,但我还是迅速订了票,准备去赴这趟满是诚意的吉林之约。
昨天孩子上完画画课以后,老师告诉她,下周他就要去珠海发展了,这节课是他带的最后一堂课。小朋友听到老师说的话,一时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还是像往常一样高兴的围着老师跳,抱着老师笑,还开开心心地跑去合了影。
回家的一路上,平日里话痨的小朋友突然默不作声。到家之后,孩子意外地发问:“妈妈,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以后再也见不到帅帅老师啦?”我不敢给出直接又肯定的答复,只是安慰她说,“你还是可以在微信上把你画的画给老师看啊”。听到我的回答,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却再也没止住眼泪,“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孩子迟来的情绪,是我没有想到的。原来这些不谙世事、天真烂漫的小朋友,面对分别,也一样会有难以释怀的悲伤。
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缘分真的很深也很浅,可能走着走着就散了。同学之间的聚会,也会常常提醒我们:回望曾经走过的路,问问自己,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西安聚会过生日时,我许的愿望和在蛋糕上写的是一样的八个字:不忘初心、友谊长存。未来什么样,我们很难参透。惟愿年华老去,我们都还有一颗年轻的心。
下一站,吉林;2019,期待我们重聚包头的那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