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太平广记 卷九九 僧惠祥》则亦是如此。以释氏慈悲戒杀为题,引古今中外之典故,说明其虚妄也,不录。佛教西来,其初也,所谓之戒律当不严格,否则无人跟随信仰佛教也。后来戒律之严格要求,甚至苛刻。盖由后来之信佛者,非如此不足以显示自己之纯正、不能表明自己之虔诚也。变本加厉,渐失本心。据说印度佛家是允许信仰者娶妻生子、食用荤腥的。入东土后,好事者严以律人,不许出家之和尚好色、杀生。后世人常嘲笑寺庙之主持方丈贪财好色,甚至有济颠和尚“酒肉穿肠过”之典型,言其教之虚伪也。正如夫子莞尔之可爱,朱子之古板可憎。
某想,释家之不杀生,盖指不妄杀、不虐杀也。其讲究修行,包括心态之修炼。如其律不饮酒,盖酒乱性,饮用后打坐不易入静;其不杀生,盖肉类蛋白质脂肪含量高,消化慢,食用后亦不易入静--血液此时多在胃也。然人体需要蛋白质、脂肪等荤腥,故而释家初不禁屠。所禁者,妄杀也。所谓妄杀,无理由-尽管此理由如何之勉强-无限制之屠宰。明代万历首辅张居正嗜好鸡舌羹,一份羹汤,须宰杀鸡数十只,为此口腹之欲,无限制之宰杀,是为妄杀。进一步而言,法律可决定人之生死,其依律而为,是人之心理有一底线存在。而人心之底线,是可以突破的。如张献忠之屠川,其初入四川时,未尚意愿屠杀川人尽。然,李自成之称帝,满清人之入关,张献忠自觉不能得天下,其我不能得之,毁灭,他人亦不能得之之心态,屠川殆尽。此类心理底线之降低,后果既是人类群体之灭亡,不符合释家创造宗教之本意,故而有禁屠之为也。
不虐杀,既是屠杀牲蓄时,应减少其痛苦。据说,动物精神紧张、恐惧时会产生毒素-此为动物最后之保护。明清河道总督分为江南江北,江南驻淮安,江北驻济宁。因其经费充足,为人视为丰腴之地,历任河督生活相当奢侈,兹举一例。河督府有炙鸭掌一道名菜-当为南督,北人少食鸭也。置鏊,下生炭火,取活鸭于其上,口塞酱汁大料,鏊红鸭亡,其掌鲜美无比,其残忍如是,即为虐杀。腰斩之刑,屏除于清代雍正年间:俞鸿图学政河南,泄露乡试题目,被判腰斩,行刑后,以血连书三个惨字,良久方断气,其残酷如是也。雍正帝信佛,观其残忍而除之,此亦为虐杀也。
人性不可考验,心理能趋于底线。由此观之,不杀生是防微杜渐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