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慈禧人物历史
为何说慈禧的负面形象 源于这两个烂笔头的极度渲染

为何说慈禧的负面形象 源于这两个烂笔头的极度渲染

作者: 张再坤的文史杂谈 | 来源:发表于2017-03-14 09:56 被阅读93次

    文:张再坤,原创作品,转载使用请注明出处!

    纵观历史,当一个人有朝一日身居权势金字塔顶端、同时又缺乏相应的道德、伦理、律例约束时,其内心的私欲必然膨胀,这无关乎男人与女人。

    且不说正史上那些荒淫无度以致国破家亡的皇帝老儿,做到一定位置的女流之辈,玩到极致、玩出花样的也不在少数,后宫女人,一旦越过“红线”,其行事力度堪称“巾帼不让须眉”,而应景而生的“面首”更是是后宫寡妇鸳梦重温的奇货,像正史上记载的,秦时赵姬有吕不韦、嫪毐;南北朝时山阴公主有面首三十多名;唐时武则天则有薛怀义、张易之、张宗昌等等,可谓枚不胜数。

    离我们最近的慈禧也是此中高手,诸如慈禧猎采四方,荤素不弃,中外兼有,床榻之欢等奇闻、淫荡之形象,不亚于《金瓶梅》的主角西门大官人。

    笔者无意给慈禧贴金,但细细推敲慈禧一生,在宣淫方面,比起有专属面首的赵姬、山阴公主和武则天,似乎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有关慈禧后宫淫乱生活,比较接近事实的是清末文人文廷式所著《闻尘偶记》,据《闻尘偶记》载:慈禧曾临幸琉璃厂一位姓白的古董商;民间不同版本传,李莲英推荐北京金华饭店的史姓伙计与慈禧昼夜宣淫;北京琉璃厂琴师张春圃狷介有志节,不愿屈节侍太后,贫困而死。

    慈禧从25岁守寡并成为太后,到73岁病逝,中间的48年里,她一直是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而这48年又是中国人每每提起就捶胸顿足扼腕叹息的48年,归结起来就俩字:窝囊。圆明园被烧、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赔了好多亿两白银、割让了大片土地,遍览中国历史也很少这么窝囊。这份仇恨,国人当然记在了慈禧身上。

    于是在清末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慈禧太后基本是以纯负面的形象出现在后人的记载中的。这些负面归结起来,从弱到强大概是这么几类:生活奢侈、不守妇道、残害忠良、卖国求荣。

    无论是著书的文人、还是说书的艺人,贬损一个人,最具杀伤力的便是从其私生活上开刀,贬损一个女人,其私生活更是其致命伤!

    纵览百年来有关慈禧私生活的书籍,其总体形象似乎比前述几位拥有面首的女人还“高、大、全”!

    慈禧的“不守妇道”固然与慈禧所处的历史时期有极大的关系,但她的“生活奢侈、残害忠良、卖国求荣”更是强化了其在国人心目中“不守妇道”的形象。

    作为女人,慈禧私生活方面不乏有被抹黑的成分,在所有抹黑慈禧的人中,始作俑者、也是最大“功臣”当属英国的两位烂笔头:巴克斯和濮兰德。

    埃德蒙·巴克斯(或译白克浩司、拜克豪斯),来自英格兰约克郡,一个拥有男爵头衔的英国贵族,在家乡欠下高达32000英镑债务,宣布破产后为躲债主来到了中国,出现于东交民巷原为淳亲王府的英国大使馆,他生于公元1873年,死于公元1944年,在北京差不多生活了大半个世纪。

    约翰.濮兰德(John Otway Percy Bland,1863-1945),出生于爱尔兰。1883年来华,考入中国海关,任总税务司录事司。1896年任上海英租界工部局秘书长,兼任《泰晤士报》驻上海记者。1898年8月,奉英国代理总领事璧利南之命,设法将逃到上海的康有为送上英国邮船前往香港。

    这两位是极具侵略色彩的“中国通”和流氓意识的“汉学家”。

    对中国人来说,尤其对于经历过八国联军和英法联军时代的北京人来说,那段屈辱的历史,与那些趁火打劫的“中国通”和为非作歹的“汉学家”是密不可分的。

    巴克斯精通中文,来中国后,经时任大清王朝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引荐,将他推举给英国驻华使馆。

    此时,适为戊戌变法的1898年,到了9月份,形势突变,住在颐和园里的老佛爷,一举扼杀光绪新政,下令逮捕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和梁启超,并在菜市口处死谭嗣同等六君子。

    而当时《泰晤士报》驻远东特派记者莫理循,偏偏在远离北京的外地旅行,于是,越俎代庖的巴克斯以莫理循之名,在《泰晤士报》发表了一连串的北京电讯,其中有许多真假莫辨的“第一手”新闻、胡编乱造的独家消息、扑朔迷离的宫闱内幕,以及无法证实的政变背景,一时间不但轰动英伦,欧美也为之侧目。

    70多年以后,英国历史学家休·特雷费·罗珀经过研究查实,郑重宣布,这一时期《泰晤士报》关于北京康梁维新以及随后的政变报道,“绝大多数是巴克斯出于维持生计需要而进行的杜撰”。

    辛亥革命以后,《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被民国政府聘为政治顾问,与这个杜撰式代笔者巴克斯没有继续合作下去,但接替他的另一位《泰晤士报》驻华记者濮兰德,由上海转派北京。

    濮兰德与巴克斯恰好臭味相投,于是这两个吃着中国,啃着中国,还恨着中国,骂着中国的洋人,一拍即合,一点就通,很快,一本题名为《慈禧外传》,又叫《太后统治下的中国》的书,1910年出版。另一本《清室外记》,又名《北京宫廷的编年史和研究报告》,1914年出版。

    大清王朝刚刚断气,尸骨未寒之际,巴克斯的著作即应声而出,这两本杜撰的书为巴克斯、濮兰德赢得首席中国政治观察家的头衔!

    尤其《慈禧外传》,依据一本《景善日记》的“独家资料”,等于是“庚子事变”全过程的实录。此书不但展示清廷高层的内部斗争,更揭露帝后之间的矛盾决裂;尤其吸引眼球的是,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慈禧细节,几乎就是一本有关这位太后淫乱的性生活史。此书问世,立刻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出版后的最初一年,就再版重印了十多次。

    更为传奇的是,当时号称英国年轻作家的巴克斯在报上撰文称,自己是慈禧生命的最后岁月一直厮守的秘密情人。

    于是,风靡欧美的这本书,集丑恶淫乱于一身的慈禧形象,从此定格。中国俗语里无论是贬损女性的词(败家娘们、淫妇),还是贬损男性的词(死变态、嫉贤妒能),或是贬损帝王的词(卖国贼、亡国之君),都被统统用在慈禧这副十恶不赦的脸上。后人对西太后的负面观感、不良印象,都是受到这两个“中国通”的《慈禧外传》影响。

    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里,那个一只耳朵的美国人,是这样开导那个在北京传教的窝囊废外甥的:“在一个野蛮国家里,越闹乱子,对我们越有利!乱子闹大了,我们会出兵,你怕什么呢?问问你的上帝,是这样不是?告诉你句最有用的话:没有乱子,你也该制造一个两个的!你要躲开那儿吗?你算把牧师的气泄透了!祝你不平安!祝天下不太平!”

    依此类推,便知道当时的濮兰德和巴克斯糟蹋慈禧,埋汰中国,不过是唯恐天下不乱的老把戏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36cdc03e7fe5:墙倒众人推,齐东野人之语,不足为君子道也。
        没有老佛爷,或许大清还挺不到辛亥年呢。

      本文标题:为何说慈禧的负面形象 源于这两个烂笔头的极度渲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uc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