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因为要组织一场学校的演讲比赛,所以会去聆听很多演讲。
比如周日,全天,我都在听星空演讲。
姚晨、李银河、蔡康永、董力、洪晃、华少等,我听得如痴如醉,做饭时在听,午睡前在听,甚至走公园时也在听。
记下一些句子:
——靠心智所做的决定超过靠情绪所做的决定,才是成长。(蔡康永)
——喜剧就是悲剧再加上一些时间。(马克·吐温)
——世界上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计划被无奈打乱之后,依然重新在做计划。(华少)
——计划外的人生,也很有趣。(华少)
——珍惜迷茫与困惑,因为有迷茫和困惑,代表你是自由的。(蔡康永)
喜欢那些幽默的力量,也喜欢那些改变的力量,创造的力量,逆生的力量。
2)
绕锦城湖公园走走,是我比较喜欢干的事情。
绿树、红花、草坪、湖水……这些景色都很养眼。本来想跑一圈的,跑了几步后发现自己跑不起来。那就还是快步走走吧。
走三圈,脚有一点点不舒服,但没有放在心上。因为这双小白鞋已经穿了两年了,早过了磨合期。
晚上回到家,脱下袜子,才发现双脚的小拇指都有两个大大的血泡。
看着有些吓人,虽然疼痛感并没有多少。
两年了,还没有和这双鞋磨合好。
人与人也一样,不是时间久就能磨合好的。
3)
朋友向我谈起她遇到的一个学生。
只要是语文、数学、英语课,都是在睡觉的状态,而据某次观察,他其实是在假睡。其他课那必须是生龙活虎地参加。
所以好些课堂作业都不能完成。
大人知道孩子的这种表现,但一句:他就是要睡,怎么办呢?
上周五,那孩子的课堂作业没有完成,朋友要求他在学校完成了才能回家。结果等朋友放完学回来,他已经溜了。朋友马上联系了他母亲,但是是他家阿姨接的他,阿姨根本就吼不住他,他是骑着滑板车早就将阿姨甩开了一大截。朋友仍然要求将其孩子送到学校,但他妈妈说,这不现实,可否周一补来。朋友无奈只有说你认为这样好那就这样吧。
朋友问我:“周一时,我怎么面对那个学生?”
没等我回复,她说:“我想的是冷落他。因为上周五我是给他说得很清楚,必须完成才能回家。但最终并没有这样,这孩子会在心里认定老师的话是没有分量的。是可以违背的。”
而我的答案和朋友差不多。
我们很多时候在强调家校共育,但当需要家长配合的时候,却并没有配合,反而是替孩子说情。这样的家校配合,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力量,也让从此以后——孩子,再也不对学校,不对课堂,不对老师充满敬畏。
因为,孩子会觉得这场“博弈”里,是“孩子赢了”,“老师输了”。从此以后,老师说什么都可以不听。
甚而至于,那孩子真的有什么问题,他都会有借口。比如说“哎呀,我就是不小心啦”“你就是故意针对我”。所以,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可能从此对某个孩子会没有要求,这是很悲惨的事情。
当我说出我的答案时,朋友说:“但他不好好学习,又会拉低班级的平均分呀。”这是所有老师绕不过去的坎,但我认为这个“坎”并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想的并不是分数,而是孩子首先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必备的学习技能和学习品质。
如果连老师的话都可以随便违背,请问孩子还能认真对待学校的事情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