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论语细读135
【原文】13·9 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1)仆:驾车。(2)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原文】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原文】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评析】孔子说,善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可以“胜残去杀”,达到他所理想的境界。其实,从这句话的本意去理解,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罚的必要手段。这在现实的政治活动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原文】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评析】上一章孔子讲,善人施行德治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理想境界,本章又说,王者治理国家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同样,王者在实现仁政之前的三十年间,也不能排除刑罚杀戮手段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原文】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评析】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本章里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