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同学聚会,谈到教育,一个移民美国的同学说,他的女儿在美国上小学,就像是天堂。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在学校,老师教了一个知识后,问学生们:你们听懂了吗?学生们说:没听懂。老师就说,对不起,这是我的错,我再教一遍。然后又教一遍。再问:听懂了吗?还有学生说:没听懂。老师就会说,对不起,还是我的错,今天就这样了,下次再教。我们听了真是目瞪口呆,还有这样的教学?这样是在国内,孩子们还不被老师骂死。
中国的传统是:尊师重教,这个没有问题。但是随后就形成了一个强迫孩子学习的无缝空间,在学校老师让你学,在家里父母逼着你学,在这样的氛围下,估计有很多孩子都不可避免地对学习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学得好的还可以产生一点动力,万一没学好就会陷入一个被同仇敌忾的怪圈,实在是苦不堪言。我们的家长,一开始就被绑架: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还没到学龄,就被安排各种学习班,强化学习。到了学校,有条件的家庭,或买、或租学区房,全方位为孩子上学服务。从小学到高中,12年时间,苦了孩子,累了家长,到头来孩子也就是掌握了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在现在广泛扩招的前提下,基本都能考上一个大学。到了大学,一般来说,家长们基本上就是鞭长莫及了,大量厌学的新生,突然没有了管控,结果会怎样可想而知。
尽管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目前中小学基本上还是填鸭式的教育,从小学开始,越来越重的课本、越来越多的家庭作业,孩子们不堪重负。有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到这里就是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会老化,会被遗忘,但是学习能力却可以伴随人的一生。而很多学校都是只管传授知识,尤其是考试的时候,设立的标准答案,有时让人啼笑皆非。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肚子死记硬背的所谓知识点,却有可能丧失作为一个学生最可贵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其实一个再优秀的小学生,掌握的知识也肯定不及一个一般的中学生,所以知识的掌握,早一点晚一点都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能否让学生们保持继续学习的动力。
在中小学阶段,孩子们还处在成长阶段,寓教于乐是最可行的,怎么样让孩子们学习娱乐两不误,应该是家长和学校都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的状况是:家长和学校一门心思操心学生们的学习问题,而学生们一门心思操心自己的娱乐问题,两者很难统一。而国内有个教育家,提出一个相反的观念,要家长们操心孩子们的娱乐问题,让孩子们操心自己的学习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这个教育家在自己家里运用这个思路,结果两个儿子都学习优秀,留学欧美。
说了这么多,其实,要改变这些非常难,这么多年形成的生态,牵一发而动全身。人家都学你不学,就可能在应试教育中被淘汰,从而失去进阶的机会。虽然在这其中折损了不少潜在的天才,但是谁愿意放弃看得见的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去逆水行舟呢。也许要从大学招生开始改革,取消高考,每个大学自主招生,侧重考生的潜力。这样才有可能冲击、改变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