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晚年定论》01 阳明序(1)
阳明子序曰:
洙泗之传,至孟氏而息。千五百余年,濂溪、明道始复追寻其绪。自后辨析日详,然亦日就支离决裂,旋复湮晦。吾尝深求其故,大抵皆世儒之多言有以乱之。
孔子之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儒家分为八派。韩非《显学篇》说: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孟子则认为“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
卜商,名商,字子夏。《后汉书》记载:“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史记·儒林列传》:“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一般认为,儒家经学主要由子夏一派传授下来,《诗》、《书》、《礼》、《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子夏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于《礼》则有《仪礼·丧服》。《春秋》之《公羊》和《谷梁传》皆出自子夏的传授。
子游,姓言,名偃。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孔子称赞“吾门有偃,吾道其南”,人称“南方夫子”。后开馆教学,有贤名。上海奉贤的地名即得自言偃。
子张列八儒之首,其好交友,不论贤与不肖,以此故,门人很多。曾子批评他“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因此,孔子去世以后,子夏的学问较多地与政治结合,子张则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力,子游则南下传道,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曾参,性拙鲁,注重内省与修养。因为曾子好静,为人老实,孔子临终将孙子子思托付于曾参,曾参遂留居于洙水、泗水之间,传孔子之学。
洙水、泗水是曲阜附近的两条河流。《礼记注疏》卷七《檀弓》: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后世一般将“洙泗之学”作为儒学的代名词。朱熹有首著名的诗歌亦云:“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曾子最后被确立为儒学的正宗,则得益于孟子。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而曾子是子思的老师。
中唐以后,韩愈首推道统之说,孟子的道统地位得以确立,曾参的地位也随之上升。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最后被确立为儒学的正宗,还得益于北宋二程。除诗书礼易春秋以外,程颐、程颢兄弟特别推崇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将前者称为大经,后者称为小经。朱熹承二程理学,再著《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四书称为官方认定的官学,纳入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
《大学》被推为四书之首,而《大学》的作者正是曾子。
《中庸》的作者则是曾子的学生子思。
而《论语》与曾子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为“仲弓、子游、子夏等撰”,但最后成书则可能是曾子的门人所为。除孔子外,《论语》中被尊为“子”的,只有曾子、有子、冉子、闵子。冉子、闵子早逝,有子则可能曾为部分门人心中的掌教。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弟子为孔子三年守墓后,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貌像孔子,提议将有若当作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孔子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曾子,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舆,本义为车厢,引申为车。参,cān,《玉篇》相谒也。《广韵》参,承也,觐也。参shēn,星斗。结合名和字,我认为读cān比较合理,参与舆皆与古代礼仪相关,而“舆”与星斗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参也有可能就是骖的讹误。
有趣的是,孟子,名轲,字子舆。曾子和孟子的字居然是一样的。《說文》:轲,车接轴也。也有人认为,孟子的字不详。车在古代是重大的礼仪器具。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兄弟俩的名字都与车有关。
所以,王阳明说,儒学的真传从曾子传到了孟子,以后就失传了。直到1500年以后,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等先儒才重新开始追寻圣学的渊源,其后对圣学经典的辨析越来越详尽,但也造成了支离破碎的弊端,很快圣学的真义又变得晦暗模糊了。
王阳明认为,世俗的儒者各成一说,拘泥于文字辨析,注疏太多,这是圣学不明的主要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