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吴国五将我分了三篇来说,这里说蜀国的战事分两篇来说,一说诸葛亮,二说其余五将。
蜀国响当当的人物,若把君臣都算上,就是七人,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这里主要说的是大将,顾排除刘备,刘备此人,前面在《闲谈易主的艺术》里有提到一些。
那么其余几人,在《三国演义》命运大不相同,被完美化的是关羽,以至于一些三国迷把关羽的死归结为吕蒙的狡黠或不易。
其次的幸运儿就是诸葛亮,他的形象也被夸大,这里先指出一点,诸葛亮的功绩在于后勤①(对,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东吴借东风,而是做后勤工作为民生,出任总税务官,为粮草而奔波),平定南中②,以及六出祁山③(即使北伐的最终结果是失败)。
其实现代人说历史,见解总有些不同,这里不说对错,就说个易中天的观点,其实在很多人看来,诸葛亮的北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原因在于先主刘备对其有恩,然易中天认为报恩和内忧是并重的两个原因,什么内忧?刘备等人,作为荆益两州的外来人,又疏远本地士族,士族得不到好处,就会起哄,诸葛亮还误杀过士族,所以外征和平内忧就有了关联。这里有关于远士族,还是亲士族的不同,蜀国和吴国可做一参照。
然而方北辰老师的观点则是“知其不可为,而努力为之”,把这个“为之”解释为诸葛亮对曹军的不完全理解上来,对史学有研究的大家都说法不一,我也只能总结来说,无论如何,诸葛亮的“不可为而为之”的纯义士形象是被质疑的。
好了,指明了一点后,也可以点破余下几点,首先借东风,空城计,三气周瑜,在历史上都不存在,而七擒孟获的“七”也只是罗贯中玩儿的数字游戏,这个游戏我有在《“三”之演变的数字游戏》里也有提到。这里就不详说。
这里主要还是说说六出祁山。早在平定南中(南征)时,诸葛亮就将青羌改编成“青羌五部”,这也为之后的北伐做足了准备,当然还有粮食的储备。其实,总的来说,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诸葛亮的用兵,当是“谨慎”,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治军,当是“法”。这两点都可以在北伐中体现。
前面在六出祁山里也说到,诸葛亮未采取魏延所说的“子午道”,而走了祁山道,由地图可见,汉中平原和关中平原之隔的秦岭山脉,有六七条到可通,陈仓老道为当年刘邦所用之道,较其他几道,要平坦些,祁山则更为平坦。且离长安最远,避开了大的军事冲突,且武都郡民心并未完全向魏。这就是诸葛亮选择祁山的原因,从军前部署就可以说明其用兵之“慎”,而杀马谡更是“执法严”的表现,马谡失街亭后,最终第一次北伐失败告终。
于是接下来,第二次采取了陈仓道,第三次又是祁山,虽发明了木牛,王平率领的青羌飞军,射杀了大将张郃,但迫于司马懿的缩头乌龟战略和粮草不足,终收兵。第四次虽铤而走险,选择了褒斜道,制作出流马,但终因积劳成疾,死于五丈原,也结束了北伐。
这样看来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要打个折扣,成为二出岐山,但其在军事上的才能仍有目共睹。一是在军队治理上,治军严谨。二是在武器制造上,除了木牛和流马,还有“元戎”(强弩)。三是军事著作的书写。这里还需提到神秘的八阵图,“八阵”为故,“图”为新,其军事功能在于,在开阔平原作战,可防御敌军骑兵的强劲冲击,以补充蜀军的实力之不足。
诸葛亮之后,又有姜维九伐中原,仍以失败告终,不得不说,古人看前人,呜呼“晚矣”,若能看后人,想必也只能哀叹,真是“不可为而为之”,当时曹有大将数名,邓艾,钟会,司马懿等,而蜀中已无将矣,身处阵营不同,又是乱世,多少有些身不由己,而成事又在天,不在己,唯有哀叹。
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第三期
第五十六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