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90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11-19 10:45 被阅读0次

    2023-11-19 九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语音整理
    今天下午呢,我们有有一点时间来和大家共同学习《论语·里仁篇》的第二十五章。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一章字数不多,只有六个字。但是我们通过前面一个阶段的学习,似乎发现有这么一条规律,就是字儿越少,争议越多,理解的难度也就越大。引用一句时事评论者的话就是,话越少,事越大。
    对这段话的解读,最通常的就是杨伯俊的观点。就是有道德的人不会觉得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邻居,或者说做伙伴。
    与这一章含义比较类似的章节,在《论语》里曾经多次出现过,比如《学而篇》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还有我们刚刚讲过的《里仁篇》里,“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总的来看,它的意思就是,仁德之人必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一起修身,一起养德,共同进步。
    还有一种观点呢,认为“德不孤,必有邻”,就是一个德行出众的人,他不会感到孤单。因为他自己有仁德,所以他就具有发现仁德的能力,所以一定能看到周围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一样具有仁德的人。
    这两种说法都有它的道理,也都能够自圆其说,我们不认为它是错的。但是,我们在学习过《道德经》以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呢,可能会有一点新的认识。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一般认为,道就是天道,就是大道。德呢,就是道所具有的功能。具体的人事就是私德。公道与私德,它是并行并出的,不是单一呈现的,所以说“德不孤”。
    一个人,只有他的私德与天道结合起来,才能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伙伴或者是志同道合的人前来一起共同修身修心。
    这种观点就类似于我们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乃至呢,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相统一,才能够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当你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不一致的时候,那么必然有一方要做出牺牲。牺牲的原则就是个人要服从集体、国家的利益,否则的话呢,只能与社会为敌,与人民为敌,其结局不言而喻。
    关于这一点呢,我们可以拿宋朝的秦桧和文天祥他们做一个比较,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可能有的人不太同意这个观点,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每个人他的经历不一样,阅历也不一样,对待一件事,对待一个人,他的认知都不一样。甚至呢,可能会得出来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那更何况是对一句话的理解呢?

    李零讲解

    此章是说,有德者并不孤立,总有想法一样的人,站在你一边。不一定吧?(好人不怕孤立)

    孙中兴详解〔摘〕

    我听过有人质疑,现代社会(其实古代社会也是)大家都自私自利,有德者往往被视为“不识时务”、“孤芳自赏”,往往自绝于人,而且也被人孤立,怎还会有人要跟这样的傻子做朋友当邻居?有这种想法的人,错以为“有德者”是“孤芳自赏之人”,而不是“关心别人的人”。一般人难道想跟“不守公共道德的人”当邻居?其实,我们也许都不敢自居有德者,但是选择邻居,恐怕大家还是希望和“有公德心的人”为邻吧!跟有公德心的人住在同一个小区,大家也都变得有公德心起来,这是正面的群聚效应。“德不孤,必有邻”,这还需要怀疑吗?孔子在本篇一开头就说过“里仁为美,则不处仁,焉得知”。

    《易经·坤卦·文言》也强调“敬义立而德不孤”;《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说“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也都是从“义”和“善”的角度补充本章的说法。

    我们平常看到的不是“道德”和“有邻”的问题,而是“贫贱”和“有邻”。富贵者群居在豪宅区,贫贱者群居在贫民窟,房地产价格因此不同。但是这和“道德”没有必然的关系。孔子在这里要打破的也是这种因为经济状况而分居的社会状况,而以道德来超越不同的经济状况。

    “德”会有邻,“背德”一样会有邻,只是不同性质的邻。爱生爱、恨生恨,冷漠生冷漠。我看过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54年出版的《爱之道与爱之力:道德转变的类型、因素与技术》(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这书所讲的一部分就和本章是同样的道理。

    这是我们自己的德行可以发挥的吸引同类人的力量。“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可不能小看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9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xm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