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
第二,缺乏自我,察言观色。
第三,缺乏方法型。
第四,界限感太强或者缺乏界限感。
绝大多数问题孩子,在朋友交往问题上出现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孩子在6岁以后特别注意关系,亲密关系,这个关系主要是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孩子的自我价值,绝大部分是通过与人交往当中得以实现的,当他缺少了朋友,很可能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旦到群体中,孩子们就非常希望交到朋友,这是他们有意无意都非常看重的一件事。
有的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玩得开,他很真诚,对人都是真心实意的,别人也对他真心实意。
可有的孩子唯唯诺诺,高兴时不会哈哈笑,生气时不会哇哇大哭,委屈时闷在心里,生气时憋着,这些孩子,着实令人心疼。
性格外向的孩子,容易交到朋友,性格内向的孩子,不容易交到朋友,不同的孩子性格不同,所以各自的社交能力就会有所差异。
任何一种性格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孩子的性格差异最多决定孩子与人交往的模式,以及跟哪些人会成为朋友,但并不能决定孩子是否具备这个社交能力。
具体分析一下,影响孩子社交的四大障碍。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
包括三种表现:
1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比较强势,总是希望在群体当中,获得更多关注,获得更多优越感。
有的孩子对别人的缺点夸大其词,比如学别人口吃,学别人动作慢。
还有的孩子,自己被这种对待长大的。
2,对别人漠不关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种孩子情绪被带动的很慢,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首先看是否存在感统失调,以及adhd注意力缺失综合症,专注力、反映状态达不到普通人的水平,需要到医院做测评。
3, 总爱发脾气,不顾别人的感受。
正常的释放情绪,让情绪流动起来,才有可能转化情绪。
拿发脾气当武器,如果一个人总是爱发脾气,就应当从一个人的认知学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造成情绪的直接原因不是外部客观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判断。
情绪必然是经过了个人判断,评价和思考过程才能产生,也就是说,在外部事件不变的条件下,是他对事件的评估,个人的认知,看待问题的角度,个人的心态。
从个人所受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来的。
第二,缺乏自我,察言观色。
有两种表现:
1喜怒哀乐由别人决定,自己几乎没有主见。
对强势的父母察言观色,在外边,对强势的同伴也是察言观色,其实他的内心是很难受的。
2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被别人一打压就不敢有了。
尤其小孩子面对大孩子被打压后,存在感就没有了,会失去很多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第三,缺乏方法型。
由不良亲子关系造成,要么是霸主,要么是奴隶。
父母很忙,孩子成长缺乏陪伴,总是努力寻找别人的关注,以不恰当的方式,得到的是别人的疏远、厌弃和厌烦。
成长经历对孩子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无论如何与人交往都是有方法的,因为父母不知道,所以也没有办法教给孩子。
第四,界限感太强或缺乏界限感。
界限感太强,有的孩子浑身都是刺,麻烦制造机,特别敏感,最不带人缘,有一个特别有界限感的家庭环境。
缺乏界限感。比如两个很要好的男孩,一个掐另一个的脸蛋,他觉得很好玩,但是另一个孩子被掐第一次,没在意,被掐第二次,就会很生气,就这样弄翻了友谊的小船。
长久下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交往问题。没有距离感会在亲子关系和亲密关系中遇到很大的困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