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jb51.net/allimg/170228/106-1F22Q0250AM.jpg)
文/朱鸾镜
1.
刷微博的时候刷到一篇叫做《别人的青春:喜欢你喜欢!我们的青春:爸妈求你别这样对我》引起了我些许的兴趣,便看了一下其中所述的内容,是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文章。
前两个星期正好是中高考的时候,刮了台风,许多地方忽然间变成了水城,俨然一片汪洋,引起了社会人士的一定程度重视。为了想方设法令学生党们风雨无阻地奔赴考场,可谓各出奇招了,这些也成了闲时的侃侃而谈,看到武警们出动了重甲车为考生保驾护航的照片,我们笑称,这些考生以后可以牛逼哄哄地说自己是坐着装甲车赶考的人了。
从外出归家的母亲口中听说,哪那哪又有那种上天台跳楼自杀的考生,母亲默默感慨:
“现在的小孩承压能力怎么那么差,和我们那时比真是差远了。”
关于这句话,其实我并不完全认同, 或许有的孩子真的是因为自己承受压力的能力太差,以至于遭遇事情时,无法接受挫折,一时想不开便自我了解了性命,但更多的,似乎并非完全如此。
在《别人的青春:喜欢你喜欢!我们的青春:爸妈求你别这样对我》里提到了两个节目,一个叫做《学生们的表白天台》,另一个叫做《少年说》,文中提到《少年说》这个节目和《学生们的表白天台》其实十分相似,可以说是翻拍版,虽然如此,但不管这两个节目如何相似,始终有一点永远无法重合,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学生们的表白天台》是《校园疯神榜》的特别环节中的一环,其内核玩法是鼓励学生走上天台,当众表白。在节目中,学生们逐一走上天台,鼓起勇气向自己喜欢的人表白,或有被拒绝的,也有被感谢的,场面挺叫人觉得很热血。
再反观国内翻拍的《少年说》,玩法虽然也是基于“表白”产生,但内容却截然不同。
在《表白天台》中表白的是喜欢的对象,而《少年说》中的表白却变成了“袒露心声”
在国内的教育观念里,早恋是一件不被允许的事情,所以【向喜欢的人表白】这种戏码自然不会轻易能够上演。
这样的一个本该充满热血的天台,变成了一个吐槽不满的宣泄平台
小女孩对母亲长期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名为“为你好”的教育方式感到无法忍受,这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石头,重重地压在一个弱小的肩膀上。
妈妈说:“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头,其实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
我相信这种想法并不是只有这个节目里的这位母亲是如此,有许多父母可能心里都存有这样的想法吧,但这样的想法以及做法是不是真的就一定对以及适合孩子呢?
也许是我个人比较狭隘的缘故,在我认知中,中国家庭里的家长似乎主导性意识都挺强的,比起关心孩子,更多的是“我认为”, 当然“我认为”这种先替别人打算好,却不亲自过问本人意愿的做法,也不仅仅只存在于父母子女之间,它甚至还会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父母出发点总是好的,但所做之事是否确确实实地适合孩子却不可一言蔽之,有好有坏,也有利有弊。
有句话叫做:“己之蜜糖,彼之砒霜。”意思是在我这可能是有益的,在别人那却是有害的,凡事皆有两面性,不可能只有好没有坏,也不可能只有坏而没有好。
我曾经见过一些令人感触颇深的报道,也足以引起自己的来回思考,那就是不止一次发生在考生中的自杀事件。
曾经有个学霸,学习成绩非常好,长期稳定全年级甚至全国第一,然而某一次参与考试时,这个学霸拿了第二名,随机在公布成绩的当刻泪如泉涌。学霸说,他的成绩考太差了,没办法拿给父母签名。
我等无言以对。
正是以上的这种情形,哭和感觉羞愧已经算是较好的情况了。更坏的情况是,有的学霸回家以后得到的并不是父母的夸奖,而是永远找不到尽头的责备,一念之间,便选择了了断,理由是:“累了......”
曾经有个考生便是如此,新闻也曾报道过,得知这个消息时,父母悲痛欲绝、悔恨交加。在考生留下的遗书中,俨然有一条内容是这样的
我已经很努力了,这次的考试真的很难,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和我说一句“没关系,下次继续努力”?
当这样的一条报道发布时,充斥网络的评论主流竟然是
“现在的小孩承压能力怎么那么差,和我们那时比真是差远了,一点挫折都经历不了,我们那时候,比现在苦得多,现在的小孩真是‘被宠坏了’ ”
然而事实上,孩子真的是“被宠坏”了吗? 这无疑值得众人反思。
2.
先且不论父母是否都怀抱着“生儿防老”的观念养育子女吧,我觉得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孩子都是掌心里的至宝,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又怕碎了,所以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到这,我们又该回归到了是否溺爱孩子的环节中来了。 正因为疼爱与紧张,父母希望将自己的孩子往哪条道上引导呢?
在到处都充斥着“熊孩子”的时代里,“熊孩子”真的就是浑然天成的熊孩子吗?
其实并不。
孩子的一言一行,无不与父母息息相关,父母作为孩子的最直接的可以学习的模板,首先则应该做好自己,要细心教导并发现孩子可能存在的闪光点,而非一味按自己想法来或是任由其自主发展。
在许多父母眼中,能够影响子女“学坏”的玩意,可谓多元化,随时随地随手可见,其中最具有“被认同感”的事物中,以下几项排名遥遥领先。
①游戏 ②早恋 ③影视 ④烟草、毒品
然而除了以上四项外,最被忽略并且危害最为巨大的则是【忽视】
游戏、早恋、影视、烟草,真的是引起孩子质变的唯一吗? 我实在难以认同,难道在诸多家长的眼中,这些真的一无是处? 为人父母的自己真的一点过错也没有吗?
被父母当做至宝的子女,是否享受着生来便有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呢? 父母对子女千依百顺,子女要什么便给什么,却独独忽略了沟通,单方面地指责起了别的事情。
其实,父母在替孩子做决定前,只需真心询问孩子的意愿,为其制定合适的方案,并讲道理说服孩子接受便可。
其实,父母只需在自己有时间以及能抽出时间的时候,多陪孩子聊聊天、与孩子一块玩耍,偶尔耐心引导便可。
说来,其实也并没有很难,不是么?
网友评论
是不是看着看着就斜了?
如果点赞了,就不斜了,不信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