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仲孙蔑(孟献子)作为公子庆父后裔、“季、孟体制” 得以维系的一大支柱,是从一度几乎没落的家族中成长起来,又经过不懈努力最终登位正卿的励志人物。本文中诸表是其从进入卿序直到去世的全部历程:
仲孙蔑(孟献子)卿序变化之一如表所示,仲孙蔑从进入卿序(前603)到去世(前554)前后整整五十年时间。其入卿的十六年前(前619)祖父公孙敖(孟穆伯)流亡莒、齐等国,并最终客死他乡。此导致孟氏文伯、惠叔兄弟二人这一代都未能进入卿序。仲孙蔑是仲孙榖(孟文伯)诸子之中较年轻的一位:
……宋向戌来聘……见孟献子,尤其室……对曰:“我在晋,吾兄为之,毁之重劳,且不敢间。”……(左传.襄公十五年)
可见仲孙蔑至少是拥有一位兄长的。尽管当初孟文伯曾经因为自己儿子幼弱而将家主之位让给其弟仲孙难(惠叔),而仲孙蔑则比这个幼弱的儿子更为年轻。
仲孙蔑进入六卿的契机实际上在于公子遂的盟友叔孙得臣(庄叔)去世(前604),其子叔孙侨如也比较 “幼弱” 而无法入卿。由于文伯、惠叔这一代人如臧孙辰所谓 “善守先代” 而没有彻底出局,所以仲孙蔑总算得以重返鲁国政坛核心,当时仲孙蔑的年龄大致在十七岁行 “冠礼” 之后不久。
仲孙蔑入卿之后的十三年内陆续发生了公子遂去世(前601)、公弟叔肸去世(前592)以及流放公孙归父(前591)等三起影响卿序变动的事件,但是却并没能登位一步。此主要是由于其祖父公孙敖的流亡以及父辈两代家主未能入卿影响,因而在大行人的位置上一呆就是十七年。
不过即便如此,仲孙蔑仍然表现优异,其在《经》、《传》中出场不久即在外事活动中得到了周王室“有礼”的好评(前600):
……九年春,王使来征聘。夏,孟献子聘于周,王以为有礼,厚贿之……(左传.宣公九年)
仲孙在卿序上的飞跃式进步发生在臧孙许去世之后(前587),而季孙行父拔擢仲孙蔑超越叔孙侨如的主要依据就是其曾经在 “阳桥之役”(前589)中以有限代价完成了与楚令尹公子婴齐的和平条约,并参加了 “蜀之盟”:
仲孙蔑(孟献子)卿序变化之二从此鲁国政坛的核心力量就是 “季、孟同盟”,其主要竞争对手为同族的叔孙侨如。经过成公年间 “桓族” 内部的长期角力,季、孟终于击败了穆姜与叔孙侨如、公子偃等人结成的同盟而彻底控制鲁国政权(前575)。鲁国的政体从此进入了 “季孟体制”,军行也从 “乙模式” 调整成为季、孟各领一军的 “甲模式”。
“季、孟体制” 持续到仲孙蔑去世的这一年(前554)已经二十年。考虑到仲孙蔑去世后其子仲孙速的辈分将低于臧孙这一事实,为了保证这一体制在形式上得到维系,鲁国不得不将 “两军制” 升格为 “三军制”,并将叔孙豹也拉入了 “季、孟同盟”,行成了 “三桓” 掌权的局面。这一改制巧妙地暂时避免了鲁国整局改观的风险,但仍然只是一种临时措施。
仲孙蔑(孟献子)卿序变化之三正如叔孙豹当年预测过的:“政将及子,子必不能”,季孟体制在特定时代能够勉强维持的诸多前提条件终将消失,此将掀起鲁国政坛持续的长期动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