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生花美食旅行·在路上
有一种文化叫豆腐,它生在中国,源于淮南

有一种文化叫豆腐,它生在中国,源于淮南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17-10-07 19:45 被阅读60次

要有人问哪里的豆汁最好?大家一定异口同声说北京。如果有人问哪里的豆干最好?哪里的豆浆最香?大家答案各一,但如果是一个高淳人,他肯定会说,高淳的豆干最好,高淳的豆浆最香。

生长于六七十年代的我们,每逢过年或家里办喜事,都会做上几桌豆腐。不是请人做,而是自己家做。

自己家能做豆腐?如果谁提这个问题,那他肯定不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是八O后就是九O后,或者OO后。

说说那时的过年吧!

一进腊月,家家都开始忙乎起来,蒸年糕、做欢团、炒米糖。到了腊月二十几,有猪的人家杀猪,不想杀猪的人家总会做上几桌豆腐。有人要问了,豆腐的量词怎么是桌?因为最后豆腐的成品就是在桌子上一块块切割而成,白而嫩,爽而滑,还带着淡淡的豆香。

作为一个地道的高淳人,很为自己的豆腐品质骄傲。

可是当我们在淘宝或天猫上搜索"辣酱"和"香干"时,跳出来的多是宣城或其它地方的商家,高淳却榜上无名。人家都当产业来做了,他们不仅推销了他们的产品,而且还推广了他们的产品影响力,还带动了其它产品的销售,如蒜菜、锅巴、鸭脚包等。

今天我们慕名来到淮南,听说这里的"豆腐文化节"办得不错,已经第十九届了。自2017年以后是每二年举办一届了。全国影响力还可以。就好像我们家乡的螃蟹文化节,规模、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固城湖”品牌螃蟹渐渐深入人心。

不来不知道,一来还真吓一跳。不仅城市变化大,而且这里到处都有豆腐宣传的影子。

十几年前曾二次来过这里,除了这里的牛肉汤给我留下深刻记忆,其它都没什么很深的印象。一座旧城,旧败又有些亮色;一段往事,依稀又那么遥远。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来看豆腐、吃豆腐、了解和学习豆腐的发展。

“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本草纲目》),公元前164年,刘安袭父封为淮南王,刘安好道,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有名者八人,号称“八公”。他们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谈仙论道,著书炼丹。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未成却发明豆腐。之后,豆腐技法传入民间。

下午从高淳出发的,国庆节期间,车流很多,还好没什么阻。不过进入淮南后,天慢慢暗下来了,再加上小雨,前面一切好像矇眬。已经找不到当年一点点印象,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惊讶,也让我们无所适从。

当地的朋友早在饭店等候,他特意选择了一家以豆腐见长的酒店。饭店已经客满,我们只得在大厅用餐。

过去每到一处,都有当地的特色。然而现在世界的变化真让人目不暇接。当地的特色已经被全国以至全世界各种各样的特色品牌包围。到哪哪没有川菜,没有湘菜,没有肯德基,没有麦当劳……现在连锁,加盟店无处不在,什么黄焖鸡米饭,什么真功夫等等,多了去了。弄得特色没特色,变成大杂烩了,有的还给外地品牌抢了风头。

用餐是在“淮上豆府”,饭店很有特色,一进门,豆腐文化扑面而来。乌逢船、大茶壶、石磨、浆缸、豆腐盒等,现场制作的过程、成品活生生在眼前展示。菜品当然以当地的豆腐为主,品种很多,真的是琳琅满目,可见他们在豆腐的开发、发展上下足了功夫。

晚饭后,我们没有坐车回酒店,现在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体会到了健康养生的必要。俗话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我们不期望九十九,但好的生活方式不仅让我们自己保证健康,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更加积极地面对人生。

一早起来,望着窗外不一样的一切,虽然生活在同一天空下,作为旅人,心情还是难掩兴奋。早上自助餐很不错,花色品种很多,差点把自己吃撑了。

饭后,我们驱车来来到离淮南三十公里左右的八公山豆腐产业园区,工厂不是很多,规模也多不是很大。通过和当地企业的交流,我们大概了解了本地豆腐发展的现状。接着赶往刘香(淝水)豆腐小镇和寿县八公山豆腐文化馆。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豆腐产品了,而是蓬勃红火的产业了。

简单一圈下来,这里的豆腐不仅仅是一种产品了,它代表了这里的文化。人们以此为生,以此为乐,处处散发着历史的温情和现代人的追求。我们仿佛置身于豆腐的包围之中,一方面品味到了豆腐的芳香,同时又感受到了豆腐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在感叹时光在悄悄流逝的同时,在一种文化在沉淀,在积聚,在悠扬地歌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一种文化叫豆腐,它生在中国,源于淮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qs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