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发源于长江黄河,沉淀了五千余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受中华文化浸染已久,但被问起“中华文化是什么”,我却有点语塞——仅用定义来说明它,显得肤浅,想具体描绘它,又觉得词穷。
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那么地自然而然,像水,自由流淌在身体的血液里,又像空气,伴随着生命每分每秒的跳动。才疏学浅,讲不出中华文化于我而言是什么,但我知道,它贯穿着我的生命,就像吃饭,我数不出吃过的所有食物,但是我知道,它们已经融进我的身体,铸就出现在的我。
02
小学中学,不懂格言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亦不懂文言文的“之乎者也”,在“背诵全文”四字指导下,竟悉数将诗歌与文章背下。朗读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将文字的音与形建立起联系,至于文字的义,则是在生活实践中慢慢体会出来。多读,用心读,无论格言、诗歌或文章,日后一定会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你深刻的启发。
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就是一句朗朗上口的话而已。如今,才知道这是一句告诫世人读书做学问莫心急的格言。之前的我,做英语阅读从来都是追求一篇过,即使有答案不确定,也不再看第二遍,即使在考试中也一样。于是乎,我的英语阅读曾经成为我在英语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现在,每当想追求做题速度时,脑海中就浮现这句话:“书读三遍其义自见”,心想读书要三遍才能真正领会,这才是第一遍,不要太心急,接着我的浮躁之气慢慢褪去,又恢复了一颗平静的学习的心。
不愿意多读几遍,应该是浮躁还有急功近利的表现吧。生在社会,我也不意外地沾染上社会这坏习气。而古人的思想结晶,穿越几千年,借着文字的驱壳,教授我一生受用的哲理。
03
除了诗歌格言,中华文化中,要数道家哲学的影响对我最深。
接触道家哲学也是个美丽的意外。我的专业导师是个中华文化爱好者,她常说:
“你们一味想着学好英语,倘若以后可以用英语自由流利交流,外国人却要和你讨论中华文化,这时你却说‘我不懂耶’,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从那开始,我开始关注中华文化,也开始朗读导师推荐的《道德经》。
真正深入了解道家思想,是在选修了《读老子》一课后。主讲人清风老师,精神状态高昂,声音抑扬顿挫,肢体语言丰富,语言深入浅出,把文字与生活联系起来,把《道德经》的精妙深奥之处生动地展现出来: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激烈竞争面前,道家主张“自然”与“不争”。越是想要的东西,越是得不到,除去功利心,专注去做事,最后往往会有好结果。这个不也应了中国的古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在社会竞争面前,摆正竞争心态很重要,你要攻克的,只有你自己。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际方面,道家也主张“不争”,越是谦让越能得到别人的爱戴。浅显又总是被遗忘的道理,善待身边的人,多给予及时的帮助,只需行动,无需语言道明,自然有人记在心里。有些意外的收获,不是“争”来的,是“让”来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少则得,多则惑。”很多问题,换个角度看就不成问题,思维的转换有时也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得到可以是失去,失去也可以是得到:现代社会得到书很容易,要得到碎片知识也很容易,但想要获得有真知灼见和真才实学,却很难。日程安排满了,看似很充实,但是心也失去了放空的空间。未来,一切都不确定,但也有了无限可能性... ...
04
中华文化于我,在生长环境中,在行为活动中,在思维方式中。
愿长久浸染,再得升华。
End.感谢阅读!
原创:亚历山小小,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